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70|回复: 2

我的父母没有过度消费我的爱好!这是李云迪之后第二位肖赛冠军刘晓禹的心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1 12:52: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李云迪的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但可能有人还不知道,就在李云迪被拘留的同一天,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角逐,诞生了史上第二位华人冠军。一个陨落,一个升起,也是挺让人唏嘘的。
这位华裔钢琴家叫刘晓禹。
说到刘晓禹,有人说,他走的是一条非典型性的成才之路。 我去看了他在肖赛冠军得奖之前的采访,当时他还没什么名气,从他采访里说的来看,我倒以为,他的发展,更像一个普通孩子的正常发展,更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正好我现在也在陪妞妞学音乐、练芭蕾,有一些感触,也想来和大家聊聊。

一、成才的路,并不但有一条
其实说真话,做家长是挺矛盾的。
比如说我自己,我并没有期望妞妞在钢琴、舞蹈上成名立室,只是盼望她有个爱好,有个专长。将来别的孩子都能上台秀个什么的时候,她不会以为自己啥都不会。所以我并不想给她施加过大的压力。
但同时,从前我也会担心,会不会错过所谓的最佳窗口期。比如说,网上经常有人说,孩子4、5岁开始学琴,手指的机动度最好。
但我们来看刘晓禹,他就完全没有按“最佳窗口期”的路径来走。
刘晓禹学琴开始的很晚,7岁才开始。
他家有台电子琴,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电子琴上任意乱弹,他的爸爸看他似乎有兴趣,才从报纸上给他找了一个老师。

有很多人说,练琴肯定要在钢琴上练,因为电子琴按键没有力度,练久了手指没有力气。
但刘晓禹一开始就是用电子琴学的,到10岁,学琴学了3年,电子琴的55个键不敷弹了,家里才给他换了一架立式钢琴。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那他莫不是个天才?
其实不是。
刘晓禹的成才,最后照旧离不开“热爱+练习”,这个后面再聊。 但从他早期的发展来看,天下上乐成的门路,绝对不但有一条。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捉住最佳窗口期,就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装备,那固然好。但如果没有,真的也不必内疚、不必焦急。
你会发现,这些都只是一个起点。起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紧张,放在发展的这条长长的门路上来看,它根本不起决定性作用。真正紧张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照旧之后的“热爱+对峙”
二、从兴趣到热爱之间有一条很长的路
但说到热爱,说到对峙,也挺叫人头疼。
孩子要么吧,对什么都感兴趣,这个摸摸那个碰碰,但对哪一个都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那种极大的热爱和动力;
要么吧,喜欢是喜欢的,但到练习的时候,就唧唧歪歪拖拖沓拉。
这几年,我也陪着妞妞实行了很多东西,音乐、画画、舞蹈、编程……妞妞的表现也是如此,而我越来越以为:这种征象很正常。
从“感兴趣”,到“热爱”之间,就是有一条很长的路。
像刘晓禹,也是完全一样。
他也不是一开始弹琴就痴迷,就热爱。
他在采访里说,小时候,他喜欢的东西很多,游泳、踢球、下棋等等,还很贪玩,喜欢打游戏。
主持人问他,弹琴为什么对你这么有吸引力?
刘晓禹实诚地说:说不上很有吸引力,其实小时候我不停感觉都是特殊平均的,跟别的兴趣爱好一样。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很自觉的好学苦练,刚开始学的时候,一次也就弹个10到15分钟,逐步的才弹的稍微久一点。
他说:小孩耐心是很有限的,最多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就没有了。
我以为他这话说的很客观。
孩子不能一下子就进入热爱、进入痴迷,就是由客观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首先,就像刘晓禹说的,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妞妞的钢琴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硕士,她就跟我说,一开始练琴,一天能练个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就足够了。
你别看孩子有时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时候,也能一动不动的坐个一两个小时,但你要知道,如许的专注程度不是一个平均的程度,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复制在所有事情上。
对于大部门事情来说,五六岁的孩子,专注个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尤其是在家长的要求下专注这么久,就已经挑衅他们的极限了。再往下,就会进入对抗。
现在妞妞每天练琴就在15到30分钟左右,当她表现出不耐烦、抗拒的时候,我会提示自己适时结束。
我以为很多家庭一到练琴就鸡飞狗跳,是因为强迫孩子逾越他们客观的蒙受能力。
其次,孩子必要技巧来享受兴趣,但到达如许的技巧必要时间。
这一点我在妞妞练琴上很有感受。
我现在和妞妞一起在学、在练。讲真话,老师布置的那些初级的练习曲,很简朴、很枯燥,弹个两遍我自己都不想弹了,你不能要求孩子从这些曲子里去获得兴趣,做到乐此不疲。
只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首《爱之梦》,旋律很优美,我们俩都很享受,那几天,妞妞会主动去练这首曲子。
但一开始,孩子能弹的如许的曲子是很有限的,只有技巧到达了肯定程度,能弹越来越多有趣的、优美的曲子,才气徐徐享受到音乐的兴趣。
最后,到达热爱,还必要孩子的认知发展到肯定程度,能感受到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和魅力。
刘晓禹说,他对钢琴,一开始仅仅是感兴趣,像所有的孩子那样。
后来他以为练琴就像打游戏机,过关升级的时候有种高兴感。
13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终于能弹《猫和老鼠》里的匈牙利狂想曲了,很开心。当时候他练琴练的多起来,一天练3个小时。
再后来,他看了一部施特劳斯的传记片《翠堤春晓》,这才真正开始为音乐着迷。他去读肖邦这些作曲家的传记,去深入相识古典音乐,去寻求对作品的创新、解释,寻求技法与感情的领悟,对此越来越痴迷。
到这时候,有时他会练琴练到不愿睡觉,就睡在钢琴下面。
前面我说,刘晓禹的乐成不是因为天才,而是因为“热爱+练习”。
但从兴趣,到热爱,必要时间,必要技巧和认知的发展。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能把这条路走下去,有机会去把兴趣发展成热爱。
三、找到家庭惬意的节奏,细水长流很紧张
那怎么样能让孩子有机会把兴趣发展成热爱呢?
我以为找到家庭惬意的节奏,细水长流很紧张。
这个家庭,包罗孩子,也包罗家长自己。
妞妞3岁开始上奥尔夫,4岁开始上视唱练耳,算起来,我们在音乐学习上已经对峙了快3年。
但我们绝对不是那种受苦积极的家庭,除了上课,只做到了每周花半个小时勉强完成视唱练耳的作业。
但因为这个节奏我和妞妞都很惬意,不以为痛楚,所以能够不停对峙下来。
而虽然我们只是做到了最最基础的积极,3年下来,妞妞,乃至包罗我的乐感、听音辨音的能力,还有对乐理知识的相识,也积累下来了。
我想,如果我们能不停对峙下去,即使没有那么用功那么受苦,十几年沉淀下来,在音乐上的能力也会不错,可以玩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这就到达目的了不是吗?
如果还能把它酿成专长,取得成就,那是不测之喜。
所以,在我看来,细水长流的对峙,比上来就百米冲刺,但是全家很痛楚,最后半途而废要好。
刘晓禹在采访里说:
“我小时候练琴是很少的,基本上什么时候不想弹就不弹了,也没有人强迫我。
我很感谢小时候父母没有过度消费我的兴趣,我一路走来不停黑白常惬意的状态。我能对峙到今天,到现在还以为弹琴是一种兴趣地点,跟这个很有关系。
要知道,童年缺失的东西,长大后再去弥补,可能会陷入到一种不可控的状态。

孩子发展的门路有很多种。
一种是孤注一掷,不乐成便成仁。离开所取得的成就,他的生活可能是惨白的、空虚的,乃至是千疮百孔的、痛楚的。
另一种是提供泥土、方法,但顺其自然。如果功成名就,是不测之喜;即便没有锦衣加身,他依然可以是一个热爱生活、心智成熟、灵魂饱满的年轻人。
每个家庭的选择差别。我会选的,是后面这种。

谢谢你关注帝呱呱星球,这里有传说中的海淀、顺义妈妈。因为地域和工作的缘故原由,我们得以打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辈的育儿理念,盼望和你分享鸡娃时代里不一样的育儿新认知、帝都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1 17:26:0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呀,你挺好啊不错不错,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1 17:27: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挺不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