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44|回复: 20

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寒热虚实错杂,但虚不受补,常用仲景薯蓣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7 07:41: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来聊聊一组比力复杂而常见症候。


人们生存水平不断进步,对物质的寻求欲越来越大,暴饮暴食、应酬喝酒、工作熬夜、脾胃负担、生存压力、工作压力、生理康健等题目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症状,吃了许多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的药,都没有改善,反而越吃越遭,医生告诉你这是“虚不受补”,真是这样吗?

有些人会出现耳鸣忘记,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咽干口罩,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梦失精,女子经少,手质红,舌苔少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有些人会出现一年四季都比别人怕冷,特殊是手脚冰冷,腰膝或下腹部冷痛,吃点凉的就容易腹胀腹泻,甚至每天大便都不成型,早上起来照镜子眼睑大概颜面部容易水肿,久坐之后下肢容易浮肿,伸出舌头一看,舌体淡然,感觉舌头占满了整个口腔,舌苔也是白滑的,一伸舌头,口水就往下滴等脾肾阳虚的症状

还有些人呢,表现为头晕眼花,不想说话,说话感觉很耗力气,神疲乏力,动不动就出汗,失眠,心悸,身体瘦弱,面色唇色淡白,大概面色萎黄,伸出舌头一看,舌质很白,没有多少血色等气血两虚的情况


更有甚者,以上三种症状都有!那又是什么情况?


假如以上三组症状都有,是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虚实寒热错杂共见的一种复杂病机,中医假如把握不好,常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出现这种困境时,该怎样破解?
张景岳《景岳全书·虚损》云:“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直白的说就是:“虚不受补者,为不治”!
难道“虚不受补”,就不治了,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起首,什么是虚不受补。



所谓“虚”,即由于五脏功能衰退,出现气血津精的亏损。治法当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法。
“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每每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 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


由此可见,虚不受补并非不可治,而是方法不对!

“虚不受补”者,会有哪些表现?



许多有以上症状的粉丝们反馈:虚的题目确实有,但是越补越虚!越补胃口越差,仔细看他们的处方你会发现,用药均以滋补、峻补的“人参、熟地、鹿茸、阿胶”等为主。


而滋补药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任何损伤胃气的药物,不但会影响药物自己的吸收,同样会影响食欲的正常消化,以是会越补越虚,越补脾胃越差!

面对这种情况,张仲景如那边理?



张仲景在治疗“心悸、衄、腹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病症时,并未用大量滋补药,只用了甘温、酸寒的小建中汤(即胶饴加桂枝汤),用药极为精简,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本方为何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黄帝内经·灵枢》云: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泄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久不已,因而泄之,则五脏气坏矣”。
张仲景用甘温的桂枝汤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汤,即取《内经》甘温建中和阴阳之意。
《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即是对仲景此处应用小建中汤正中病机的赞同。

后世也对张仲景的作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给与了高度评价:“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以是,对于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症,应少用滋补,当以甘温建中,平补阴阳为法。


还有一些人,服用补药之后,容易上火、腹胀、痰多,看看他的方子,皆是温阳、补气、补血之药。


阴阳是既对立又互为根本的一组抵牾体。



阳虚一味地补阳,则会助热伤阴,阴虚一味地滋阴,则会苦寒伤阳。


气虚一味地补气,则会气满壅滞,血虚一味地补血,则会滋腻气机。


这种补而上火,补而生痰,补而腹胀的虚实夹杂情况,应该怎样破解?


且看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也叫桂附地黄丸)。
《金匮要略》: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桂附地黄丸中,有大剂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肾之阴,有少量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究竟有虚实夹杂的存在,故有适量泽泻、丹皮、茯苓泄肝脾肾之实。



由于张仲景明白,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故于大量补阴药中,参加少许补阳药,以生肾气。

正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所云:“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


泽泻、茯苓、丹皮的应用:
正如后世清代各人吴瑭《医医病书》所言:“如有实证碍手,必当先除其实,不然虚未能补而实证滋生矣。古谓:症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盖谓虚多实少,犹当先治其实症也。”


以是,分析张仲景八味肾气丸可知,对于阴阳两虚、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症,以“补中有泻、扶正祛邪分身”为法,可切中病机。

有没有切合文章开头说到的三组“阴虚、阳虚、气血亏虚症状共见”的方子呢?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方子——薯蓣丸,也是出自张仲景。


薯蓣丸构成:薯蓣,当归,生地,川芎,白芍,阿胶,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神曲,干姜,桂枝,防风,柴胡,桔梗,杏仁,麦门冬,豆黄卷,白蔹。



张仲景对薯蓣丸证治描述:

“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描述固然简介,但是延伸来看,薯蓣丸的主治范围其实很广。




虚劳其实是指天赋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原因导致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对于阴阳两亏,古人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则气血弱,故薯蓣丸以建立脾胃中气为立方之本。



精研本方发现,薯蓣丸实则涵:补虚、祛邪、解郁三法,正如陈修园所云:三纲鼎足为此症不易之准绳!



(一)补虚之——益气建中,调和阴阳:山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神曲,豆黄卷,干姜。



薯蓣丸用山药作为君药,取其甘平健脾益胃之效。


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

有补脾肺肾气、益脾肺肾阴之效。

多用于治疗肺脾肾气阴两虚之证,属药食同源药物。

《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本草害利》:山药,一名薯蓣,益气强阴,治虚损劳伤心脾,长肌安神,清其虚热,除泻利。



《本草备要》:补脾肺,涩精气,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



可见,山药的主要作用是养脾胃气阴,脾胃气阴足,则虚热清,泄泻可止。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是五脏之气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有叙述,此不赘述。




气血两虚者,脾胃亦见虚弱,脾虚最易湿困,《黄帝内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健脾燥湿。



白术,味甘、苦,性温。

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止泻之效。



《本草备要》: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撮要》云:白术,味辛甘。入足太阴经。功专除湿益气。得枳实。能涤饮消痞。无湿者禁用。



以是,薯蓣丸用白术,实则取其健脾气,燥湿之功,加强山药、人参补气之力,又可燥湿,可谓一举两得。




用茯苓、甘草、大枣,与人参、白术共同,为补脾气之名方四君子汤。

《思辨录》中云:白术为脾家准对之药,得茯苓可相协而利水,水行则满痛必除,甘草乃白术补虚之佐使,姜枣调营卫,使邪无所容。



以是,茯苓即可以辅助白术健脾,又可以协同白术利水湿,而仲景重用大枣、甘草,也是加强白术补气建中之力。


《内经》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论。



阴阳两虚者,此论用之甚妙,方中用干姜,正取其“辛甘化阳”之用。



干姜,味辛,性温热。

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效。

多用于脾胃虚寒证。


《撮要》云: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功专逐寒邪而发表温经。燥脾湿而定呕消痰,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



《崇原》云:阳明为太阴之府,故干姜治脾,生姜治胃,脏腑者,子母之谓也。



以是,用干姜取其辛温散中寒、辛甘化阳气之性。


脾虚则食不化,故用神曲,取其消食化积之效。



脾胃虚则湿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用豆黄卷取其除湿升清阳之职。



以上一组药物,旨在甘温益气建中,缓补平调阴阳,防小建中甘温建中之意。




(二)补虚之——滋阴养血温阳: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麦冬,阿胶。



气血两亏,四君子汤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为四物汤补血,两者合方称为八珍汤,有气血双补之效,可治疗气血不足之证。方中以四物汤加麦冬、阿胶,是为加强滋阴补血之效。



(三)祛邪之——祛风散邪,攻补兼施:柴胡,防风,桂枝。



疾病的常见传变规律是,六淫邪气先犯三阳,再陷三阴,故以桂枝散太阳风寒,用防风去阳明之邪,用柴胡去少阳之邪,邪去则正安。




薯蓣丸中用桂枝,配芍药、甘草、大枣,取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之意。



桂枝,配干地黄,阿胶,麦冬,山药,茯苓,取肾气丸“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之意。



以是,用桂枝的目的,既解太阳之邪,又与干姜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皆有辛甘化阳之意。



气血两虚者,血虚易生内风,正如薯蓣丸原文“虚劳,风气百疾”,虚劳者,多气血阴阳俱亏,易生表里风气诸疾,故用防风祛风。




防风,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有祛风胜湿之效,可去表里之风,为风中润剂。



与桂枝合用,即可去其温燥之弊,又善治虚中夹风之病证,如《金匮》侯氏黑散、续命汤中皆有桂枝配防风的缩影。

《神农本草经》云: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本草经疏》云: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



以是,方中用防风,主要是共同养血药四物汤养血祛风。后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应该也是受到张仲景养血祛风法的启发。


(四)解郁之——行气散结,补而不滞:桔梗,杏仁,白蔹。



面对阴阳两虚、气血两亏、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症,治疗当遵循:“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准则。



而服用补药最常见的情况是“虚不受补”,在薯蓣丸诸多补益药中,应用桔梗、杏仁、白蔹、以及前面提到的柴胡,目的是疏通气机之郁滞,消除“补气壅中、补血滋腻、补阴碍胃、补阳上火”的虚不受补表现。


简朴总结:

阴阳两虚、气血两亏、寒热虚实错杂共见的情况,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这种复杂病机,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所描述的虚劳病病机极为相似,而篇中所载的薯蓣丸组方严谨,内涵甘温益气建中、缓补平补阴阳、滋阴养血温阳、行气解郁散结等法,为现代疾病治疗时出现“虚不受补”的困境,提供了办理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7 16:26: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邱大夫您好,看看这舌苔,耳鸣失眠多梦怕热怕冷,有时还胸闷,吃什么药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21:21: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邱医生麻烦看看什么病症?服用什么药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06:13: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看看我的情况,舌苔很大感觉像烫伤一样,这个药可以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7 23:25: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邱大夫看一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01:42: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这个要怎么辨证呢?就看舌头吗?我多年前做过干细胞移植,现在体质比较弱,比较容易感冒什么的,一补吧又容易上火,想问一下这薯蓣丸我能吃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15:08: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双补,收益很多,谢谢邱大夫,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7 14:55: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双补,收藏了[赞][比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21:10:1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吃这味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8 10:39:0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双补,值得收藏。我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