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81|回复: 0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中国的家长却没跟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2 22:23: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想告诉母亲,她是怎样长大的,有无共进退的朋友,她心田的自卑与怯弱,她不具备坦然被爱的本领,可是刚一开口,就听见母亲说了一句“怎么就你那么多事”,她刹时哑然。
寥寥数语,说中了多少子女的泪点,又道出多少“中国式父母”的现状。心理专家陈默也曾说,中国孩子已经变了,但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这些都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今时代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抵牾。
电影《狗十三》,下同
一个时代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连锁反应,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人们被大环境推着走,不知不觉间,已与时代融为一体。父母和子女本就是处于两个时代的人,相互携带着差别时代的差别特征,自然而然就会有抵牾产生。
根据父母与子女受教育的水平、接触信息的差异、外部环境的压力、人生价值的追求,如今两代人的抵牾大致体现在认知、表达、感受三个方面。
1.认知之间的抵牾
我们的父母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谁人时候的教育状况城乡差距大,升学压力小,学习动机大多为工作的分配,因此学习到的东西大多数与就业相关,大概是单纯的学科教育,没有现在多元化的、开放的教育内容。
这就会造成认知的差异,特别是谁人时候的大学学历还是比力希罕的,研究生更是罕见,高中学历占比多,乃至有的是初中。客观来讲,父母的许多认知可能还没有子女全面。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孩子们继承着四周八方的信息,好的坏的都有,父母谁人年代的人继承信息比力片面,就好比说现在发达的短视频平台,已经静静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
在力量的驱使下,必然会在认知方面产生抵牾。一部让人哗然的国产电影《狗十三》讲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孤独与成长,在家中倍受荒芜的李玩,小狗给了她陪伴,在李玩的心目中,这只小狗就像家人一样,然而家人却以为只是一个宠物,想送走的时候就送走,父亲的应酬聚会上还让李玩吃狗肉。
可见,在对于小狗的认知上,家人和李玩是存在差异的,故事则把这种抵牾刻画得非常形象。

劈面对同一个事物时,相互间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有时候,子女不明白父母的做法,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件事就不该是那样的。但是反过来,父母也难以明白子女。
追溯到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难以明白,都是由于时代中的教育、信息多方面造成的。这种差异无疑是父母与最大的鸿沟,双方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2.表达之间的抵牾
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表达都能让对方继承。社会发展到现在,子女的自我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心田拥有着表达自我的一种渴望。
在七八十年代的家庭中,孩子大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这个时候表达自我的机会就少了许多,习惯性听取父母的意见,大概按照父母的方式去举措。
反观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二胎家庭,孩子的个性在其中就显得尤为显着,对于自我的表达更是特立独行。
许多父母是明白不了的,追念起他们谁人时候,很少有现在的所谓反叛期,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的环境,而现在的孩子反叛已经是屡见不鲜。

这个状况实在不能简单地抱怨孩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父母的父母,通常环境下总要有一方在家务农,大概两方都种地,在就近的地方工作,去别的城市的环境还是较少的。然而如今的好多父母,北上广打拼几年不回家,还有经常加班不怎么陪孩子的,已经出现太多太多。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存,但是这一批孩子的孤独感正在与日俱增,如果父母给予足够的陪伴,孩子可能就不会做那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来刻意引起父母的留意。

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其中的心理自我通常指青春期。青春期的我们,都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心理状态。
但是我们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从而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让父母变得不知所措,终极也忽视了精确的表达。
除了自我的表达,还有关于爱的表达。走过饥荒年代的父母,以为吃好喝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所以他们在表达爱的时候,经常会问候吃穿。
但是从我们现在继承的教育和观念来看,父母就应该是去关注孩子心田成长的,必须要询问感情状态才是关心,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父母的表达让孩子没有感觉到爱,而孩子的表达也让父母感到疏离。
电影《何以为家》
3.感受之间的抵牾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两种,所谓表面特质,就是通过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而根源特质则是潜在的。实在许多中国家长看到的都是表面特质,好比总是和亲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结果差,每天懒惰不上进,却没看到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焦虑。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大多都是在训练题中度过的,学习是为了去更好的学校,之后接着再学习,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受就是不停地追赶,永无止境的努力,当你达到一个高峰时,发现还有另一个高峰。

但是感受到焦虑的不只有我们,还有父母,他们替子女负重前行,感受着生存的压力,许多时候,我们都不懂,什么是生存,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抽象,将心比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压力对父母来说也很抽象。
父母和子女在面对这个社会、世界时的感受总是有些许差别,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是需要用心、用时间的。
感受之间的抵牾是必然的,两者所饰演的脚色本就差别,但也并非难以跨越,究竟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可以大概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最密切的人,也会有抵牾。正由于是最密切的人,才会有抵牾。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已经更新,那么新的抵牾也会应运而生。
无论是哪方面的抵牾,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家庭、某个人,只能说人活在时代中,时代作育着人。
一切都在变革,唯有爱不会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教育方式、相处模式,而不是相互间的间隔。无论怎样,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护子女,子女也会无条件地依赖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