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的自由和重建党候选人希奥玛拉·卡斯特罗宣布赢得总统大选。洪都拉斯是中国台湾地区为数不多的所谓“建交国”,卡斯特罗在竞选中曾提出将与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对于洪都拉斯,多数国人的第一反应是“香蕉共和国”,但对洪都拉斯乃至于中美洲的政治经济状况还知之甚少,研究也相当薄弱。
洪都拉斯在西语中是“深渊”的意思。2020年,其人均GDP仅有2000美元,贫困、社会暴力、贩毒、腐败长久困扰着这个国家。自由和重建党曾提出要走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del socialismo del siglo XXI)路线,即将继任的卡斯特罗在一次竞选演讲中说:“我坚信,我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将洪都拉斯从被新自由主义、毒品独裁者和腐败的深渊中拉出来的解决方案。”为何卡斯特罗会对洪都拉斯做出这样的“诊断”?
本文指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美洲五国先后开启了以土地私有化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改革。这场自由主义改革和所谓的以民主政治、产权保护等为代表的“好制度”却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真正的繁荣。基于中美洲五国的改革史实,采用比较历史分析的视角,本文提出,倘若一国在国内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在世界体系中相对独立性较差,那么“好制度”不仅很难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巩固甚至加剧既有的不平等秩序。洪都拉斯此次政坛变革,正是要抛弃已经行不通的老路、探索一条真正能实现发展的道路。 本文节选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年第5期,转自“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原题为《“好制度”为何不能总是带来“好结果”?——中美洲国家兴衰的比较历史分析》,文章仅供读者思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图1:1920~1995年中美洲五国人均GDP变化(单位:美元,1970年购买力平价)。图源:Rosemary Thorp, Progress,Poverty,and Exclusion:An Economic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New York: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1998,p.353.
在自由主义改革的具体策略上,洪都拉斯与哥斯达黎加颇为相似。尽管自由主义精英抵制传统土地制度,但他们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再分配措施。洪都拉斯的执政者将中小型农场作为主要生产单位,鼓励农民立足现有土地进行耕种,并通过“家庭份地”(family plots)的方式将公有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与此同时,政府还提供了各种保障性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例如发放种子和肥料并提供多种政策补贴等。然而,洪都拉斯最终放弃了这种自主发展的模式。由于缺乏咖啡出口产业,洪都拉斯的自由派采取了出让矿山权益的策略。而到了20世纪初,当洪都拉斯终于依靠香蕉等“飞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时,联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等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集团却在经济波动期乘虚而入,同洪都拉斯签订了大量租让土地的合同。到了1925年,香蕉出口额构成了洪都拉斯全国出口总额的88%,但是这些利润基本都被国际资本集团攫取了。到了20年代后期,美国控制了洪都拉斯几乎所有的对外贸易。与此同时,美国多次直接干预洪都拉斯的内政,导致该国曾在三年内发生了17场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