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0-3岁的婴幼儿只要吃好喝好睡好,身体快高长大,就足够了,心理问题那是长大之后才可能出现的事情。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很大概率源自于婴幼儿时期、学龄前时期。
我们知道,婴幼儿时期是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
婴幼儿一旦有心理压力,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行为,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心理压力。

判断婴幼儿是否有心理压力的3个要点
第一点,突然出现倒退行为!
当孩子出现突如其来的倒退行为时,说明可能有心理压力了。比如说:能走路了,变得不能走路了:大小便能控制了,变得开始尿裤子尿床;爱集体活动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出门了,不愿意和小伙伴玩耍了……也就是,很多正常行为倒退了,说明孩子心理有压力了,他在发出信号,寻求帮助。
第二点,情绪、行为反常!
孩子还小,不可能准确地告诉父母“我有压力”了,他们会通过反常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一个宝宝有心理压力了,心情容易出现反常,会时不时生气、哭闹、紧张、忧虑。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如攻击行为,前后矛盾的行为。这些都是孩子在说“我有心理压力了”。
第三点,身体的异常反应!
婴幼儿一旦有心理压力,会本能地从身体上释放信号,比如容易心慌,面部会经常潮红,经常会出现兴奋性的表现,总有根弦紧绷着的感觉,比如大人正常说一句话,孩子就会吓一跳的反应。这也说明,孩子内心有压力了,在向大人求救。

婴幼儿父母应当怎么做
我们知道,心理压力是普遍存在于婴幼儿时期的,通过孩子释放的信号,可以及时发现、初步判断。
首先,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婴幼儿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需要更加细心,注意观察宝宝,如有以上表现,则可能是孩子产生了心理压力。
其次,家长需要高度重视。当孩子表现异常时,不要天然地归结于调皮捣蛋,而应对照着思考,是否心理压力,是否需要求助就医。
最后,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现代婴幼儿父母总是尽力给予孩子物质生活,对心理健康方面缺乏关注,这样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们应当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关注点。

心理健康,应当从0-3岁婴幼儿抓起。各位宝爸宝妈,请关注宝宝的心理状态,当他释放心理压力信号时,及时接收,帮助解决,方为科学育儿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