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在我家》学习中。
“我们当然要教育孩子,让他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下去。这是一个任务,也是一个要求。
如果父母想要把孩子从社会的要求中解放出来,那么孩子会无力生活。
属于社会的东西是必须要教授的。
舒适的生活不是全然的生活,全然的生活不止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必须为孩子设置界限,让他们在界限处磨炼自己并成熟起来。
父母这样做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之前那么好了吗?如果父母不为孩子设置界限,他们就是更好的父母吗?还是说如果他们要求孩子做一些让其为成年人生活做好准备的事,反而刚好证明他们是好的父母?
很多孩子会为此生父母的气,因为他们宁愿保持着最初的依赖。正是要通过父母的克制并让这些期待落空,他们才是在帮助孩子从依赖中解放出来,并一步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占据他在成年人世界中的位置,从受者变成施者。”
读到这段话,我的心中咯噔一下,是我做错了吗?
我当下的认知,和这个好像是背道而驰的。
我昨晚还给孩子描绘了一副舒适生活的画面,我告诉她可以不用上学、不用工作,不用背负生活的责任,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更好的生活。比如,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那么,我这样让孩子一直保持对家长的依赖,一直成为爱的受者,她的结局是一直无法无力生活吗?
我的确陷入了迷茫中。
前年出院的时候,医生再三叮嘱说不要让孩子宅在家里,不要断了和社会的联结,要么继续上学,要么打工。不然孩子就废了。
可是孩子当时状态明明很差,不仅上不了学,更加打不了工。我要怎么逼迫她走出最后的安放灵魂之地呢?
我当时心一横,管什么未来,没有现在,哪有什么未来?
我为自己划定的三条红线:不把孩子逼走、不把孩子逼疯、不把孩子逼死。我为自己定下了两个硬指标:孩子的情绪稳定、亲子关系和谐。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状态好了许多,去年九月份还信心满满地去学校上了几天课。后来因为落课太多,听不懂课,又不想像个傻瓜似的呆在教室里,所以又回到了家。据女儿所说,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们完全不听课,作为曾经的学霸,和学渣共处,对不起她的自尊心。
看到《谁在我家》这段文字,瞬间又让我回到前年面对医生建议时的慌乱。我该怎么办?我能怎么做?
我要马上转变画风,去告诉孩子社会的要求,设置种种界限,让她像成年人一样,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吗?比如,给她选择,要么去上学、要么去学技术、要么去打工。就是不能继续在家里安闲舒适地生活。
女儿的反馈是什么?画面太......不敢想像。
最后,我只有说服自己说这段文字,适合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不适合心理疾病的孩子,并不适合休养期间的孩子。
也许是自欺欺人,但又能怎么样呢?
我目前的应对,最大的风险不过是会把孩子养废,永远不能自食其力、独立生存。那又怎么样呢?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好孩子,有干饭吃干饭,有粥喝粥。怎么样都是过一生。反正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各有各的玩法,各有各的情节,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罢了。
况且,我用社会的规则和现实去逼迫孩子,很大概率真的会踩红线,孩子分分钟真的会被逼走、逼疯、逼死,那毕竟是重病缠身的孩子,她真正需要的是照顾、陪伴、休养。何必呢?生而为人,心怀慈悲不好吗?更何况是自己的亲身骨肉。
我这样给孩子无条件地爱,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然后选择静待花开,那么花开的概率会不会更大一些呢?我如此自我安慰。
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纠结、矛盾,总会需要我们自己化身为心理咨询师,耐心、温柔地自我疗伤,这样才能坚持下去,走得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