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6

应对秋燥!一日三餐都有汤可预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9 19:23: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季昼热夜凉,气候干燥,人们极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也就是典型的“秋燥”。对于“秋燥”扰乱,不少人以为只是普通干燥或上火,殊不知,“轻敌”往往会为深秋乃至冬天的病症埋下祸根,因此,饮食调理应该主要围绕“润燥”进行。


三餐有汤可缓解秋燥


身体缺水自然会引发秋燥,但有些人表示,本身明明喝了很多水,为啥还总是口渴呢?


其实,纯水的补水结果并不是最好的,由于它会很快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中,然后从肾脏排出去。也就是说,水分子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很短,往往达不到润泽咽喉和消化道黏膜的结果。


曾有研究发现,牛奶和橙汁的补水结果比白开水好。这是由于,少量亲水化合物(比如蛋白质、糖、淀粉、糊精、植物胶质)、电解质等能够吸附大量水分子,从而有助延缓水分的吸收速度,延长其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让黏膜得到更长久的润泽。





还有一些汤水也有很好的补水结果,比如玉米片汤、米汤、小米粥汤等各种杂粮汤。这些粮食煮出来的汤,不仅有柔和的香味,还含有维生素B1、钾等可溶性营养成分,并含有少量的淀粉和糊精。同时,用没有咸味的粥汤替代咸味的鱼汤肉汤和蔬菜汤,能减少盐的摄入量。


所以,喝粥汤能预防餐后很快感觉干渴的情况。各种茶也是补水的好来源,比如红茶、绿茶、白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解渴结果也非常好。只要泡得不过浓,它们就不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还能提供不少的钾元素和多酚类抗氧化物质。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汤水一定要做到少油少糖少盐少热量,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汤水类食物最好三餐都有,比如早餐的时候可以喝牛奶或酸奶,中午的时候可以喝鸡蛋汤或者茶水,晚上的时候喝些杂粮粥或蔬菜汤,每顿大概喝200~300毫升。这种少量多次的补水方式有利于水分被充分吸收,进而缓解秋燥。





这些白色食物解秋燥


杏仁:《本草纲目》说杏仁之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杏仁有两种,一种味苦,名为苦杏或北杏,多用于治疗;一种味甜,名为甜杏或者南杏,专供食用。





雪梨:梨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分干燥,继而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


白萝卜:民间有“十月萝卜赛人参”的说法。《本草纲目》对萝卜称赞有加,称其为“蔬中最有益者”,白萝卜能消食健脾顺气。白萝卜汁可以润肺清热、化痰平喘和中。


甘蔗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有滋阴润燥、和胃止呕、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于因阴液不足所导致口干、咳嗽痰少、大便秘结等症,可利用多食甘蔗来改善症状。热性病饮生蔗汁最好,喻为“天生复脉汤”。但甘蔗汁煮热则性转温,有温补功效。


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具有生津润肺、益气活血、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燥热、便秘等症。银耳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品,具有润泽而不腻滞的特点,对体虚、久病初愈、不宜用别的补药的病人及阴虚内热、内热而有出血倾向者更为适用。





此外,白色食物还有山药、荸荠、茯苓、白芝麻、莲藕等,人们按照本身的口味和喜好选择就好。


大/家/都/在/看
本土新增43例,中秋出行该注意什么?

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对明星艺人开展税收检查

你好,我是毛毛,向你介绍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


(来源:人民好医生)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江梓依(实习)
本期校对:陈冰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0 14:04:4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季养生小知识收藏学习起来[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0 13:39: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0 13:41: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2 18:37: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1 00:06: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2 06:40: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靓汤,多喝有益,已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