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质上,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无非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组合,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特性。在动力电池的商业六边形中,三元锂电池其实在化学稳定性、循环次数和装车成本方面并不是最优生。
宿命之敌磷酸铁锂,几乎站在了三元锂电池的特性对立面:能量密度、低温性能、充电效率略逊,SOC估算也相对困难,但热稳定性(也即安全性)、循环寿命和成本更具优势。
而在21年的节点上,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命运发生了逆转。首先是动力电池结构层面的创新,电芯(Cell)构成模组(Module),再构成电池包(Pack)的模式被打破,电芯可以跳过模组,直接构成CTP(Cell to Pack)电池包。
麒麟电池即是宁德时代的第三代CTP技术,将CTP电池参数推向新高峰,体积利用率达到72%,甚至超过特斯拉的CTC电池(Cell to Chassis,特斯拉4680电池空间利用率为63%)。
所以搭载140kWh麒麟电池后,极氪001续航可以突破1000km,但就如我们在当时的判断:考虑到高昂的价格,麒麟电池对续航提升的贡献价值其实不及对热管理和充电效率的提升。
麒麟电池在内部将隔热板、水冷板和横纵梁集成为了多功能弹性夹层,这种三合一工程创新不但节省了电池内部空间,还解决了动力电池至关重要的散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