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脑屏开发”“智商税”,为啥总能收割一茬又一茬的家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分钟就能看完100页书、3天时间记住3年的单词,且过目成诵、倒背如流,这是什么“超本领”吗?时下,市面上的一些培训班就有如此神奇,声称可以开发孩子“脑屏”,让孩子比爱因斯坦还聪明。
据央视消息报道,不少商家推介宣传专为青少年开发“脑屏”,孩子们在宣传视频中现身说法,描述着“脑屏”将文字、想法、信息可视化呈现,如同大脑中装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般神奇。更神乎其神的是,一旦激活“脑屏”后,竟然可以不用看书,只需要把书放在头顶,就能说出书的目录。

(图源 新华社)
好家伙,这是科幻照进了实际,真有这么厉害?
咱们不看广告看疗效,有网友称是坑人骗局,花了大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费,但一点用没有。更有多位专家站出来科普:“脑屏”就不存在,这是个伪科学的概念。事实上,商家们宣称的“脑屏开发”其实是“全脑培训”的一种,线上线下打出快速提升影象力的噱头。
有眼尖的网友一下就反应过来了:“这不就跟前几年的‘量子阅读’一样?这种骗术隔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次,每次都能得到大规模热捧。”还有网友称其为“智商筛选神器!”
没错,看似唬人的“全脑开发”骗局并非什么前沿科学、奇怪玩意。早在2017年,此类培训机构的领头羊“脑立方”由于涉及虚假宣传、消费纠纷等法律问题,被管理部门迫令关停。2020年,国务院教导督导委员会转达过多起案例,披露多地线下培训机构的“脑屏开发”乱象。
前些年风靡的“量子波动速读”,更早之前的“蒙眼识字”“过目成诵”,到如今的“左右脑理论”“松果体开发”,不过是旧骗术披上了新外衣。其套路也大体一致:先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整几个看似高深、不明觉厉的术语,让家长们误以为这些机构掌握了先进的教导技术;再抛出“错过黄金期再无时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话术,击溃家长心理防线;最后再通过成功案例展示、邀请“专家”讲座等,营造“别人家孩子已成功”的假象,一套组合拳下来,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很难不迷糊。


(图源 新华社)
“这哪是开发大脑,是开发家长钱包吧。”有网友如是感慨。
为何骗局年年被曝,却又总是野火烧不尽?其实照旧因为教导培训市场尤其是智力开发这类新兴教导领域中的监管体系尚不美满,使得不良商家有机可乘。处罚力度轻、违法成本低,一些机构在被曝光后,换个名字卷土重来,可谓是“铁打的骗局、流水的机构”。如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和规范此类脑力开发的乱象,还需多部门形成合力,让监管利剑及时出鞘。
别的,也有不少网友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家长可以或许花几万元钱送孩子去上这样的“忽悠班”?诸如“一天看72本书”“闭着眼也能和书发生感应”之类“一眼假”的宣传,为什么总能收割一茬又一茬的家长?背后反映出的家长思维与心理,更值得我们深思。
从儿童全脑开发提升智力,到碳板跑鞋成为“体考神器”,再到盲目迷信高考志愿规划,都是击中了家长对孩子成绩提升的急切渴望,在生怕落后、“不能输”的恐慌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断。沉在心头的升学压力和无处安放的教导焦虑,让教导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为人父母,总想试图为孩子找到一些快速通往成功的捷径。可若“神童”都能批量化开发,还能叫做“神童”吗?假如成功都能复制,那么衡量成功的标准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教导即生活”,教导的目的在于培养可以或许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人。教导的过程是个体不停积累经验、不停生长的过程。恭敬成长规律,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为孩子选择真正得当其成长发展的教导方式才是教导的本质。
来源:工人日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28A03FO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