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孩子遗体被找到,又是烦闷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分数揭晓,全民热情高涨,丝毫未察觉一则悲剧悄悄上演。
6月23日上午,琼海市嘉积镇万泉河路玉轮湾小区附近河流内,一具遗体被发现。
正是失踪数日的海南17岁高一女生。已初步排除刑事案件。
调查发现,李某栏近期曾在多家医院诊断患有烦闷症。
隐藏在微笑背后的杀手
据报道,该女生成绩优异、长得也好,还是班委成员。


照片上的女孩一直是微笑的,也是孩子们心目中“热情阳光”的形象。


烦闷症,这个被称为“心灵感冒”的疾病,实在远没有它听起来那么轻松。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烦闷症患者,它已成为第二位重要疾病。
在我国,烦闷症的抱病率也不容小觑,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有些患者看似面带微笑,与常人无异,实则内心千疮百孔,这就是可怕的“微笑型烦闷”,极易被误诊,自杀危险性极高。
数据显示,烦闷症已成为青少年致残的重要原因,而识别率不敷30%
有网友分享,他的朋侪在外人眼中是个开朗乐观的人,总是笑容迎人。
然而,忽然有一天,朋侪毫无征兆地选择了结束生命。
各人后来才知道,朋侪长期饱受烦闷症的折磨,他的微笑只是伪装。
网络多有报道,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离世后,才曝出烦闷症,而师生甚至父母都不知情!
提醒各人,貌似“阳光良好”的孩子,已成了烦闷症盯上的重点群体。
孩子曾发出求救信号
女孩看似忽然脱离,实在是有征兆的。
她曾给搭档买奶茶喝零食,用本身的方式向他们道别。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女生的身体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17岁,165cm,只有70斤!

烦闷症孩子通常很瘦,因烦闷导致神经递质紊乱(如血清素、多巴胺分泌非常)引发食欲减退。
焦虑情绪也会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受抑,睡眠障碍又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加之孩子可能因自我忽视、躯体化症状拒食,或因社交退缩破坏饮食规律。
固然,烦闷症孩子也可能体重暴增。因为烦闷导致下丘脑食欲调控失衡、去甲肾上腺素非常刺激食欲,孩子通过暴饮暴食(尤其高糖高脂食物)缓解焦虑。
加之烦闷引发精力衰退致活动减少、代谢率降低,部分抗烦闷药物也可能刺激食欲。

暴瘦或暴胖,也许都是被烦闷附体的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家庭的“爱之枷锁”
从朋侪圈的文字里,我们能听到一个少女最后的呐喊。
“别再道德绑架我”“要把我打死丢掉”“换锁,监督”“我是最差的小孩”。

这些信息都指向对妈妈的控诉。
在这个孩子的生命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些字句像锋利的刀片,划开了无数家庭的隐痛。
在浩繁烦闷症案例中,家庭因素往往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中国式教育中,“虎妈狼爸”式的高压管控家常便饭。
父母将未竟的梦想强压在孩子肩头,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其喘气空间。
16岁的信息学奥赛天才于行健的自杀,蚌埠高三良好女生写在答题纸上的绝命书,9岁围棋天才[color=rgba(0, 0, 0, 0.9)]朱宏鑫的累累伤痕,如许的注脚太沉重了!




孩子在高压环境下,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可能被烦闷症缠上。
有两个数据值得参考: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显示,来自高冲突家庭的孩子自杀意念发生率是普通家庭的4.7倍 。
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发现,精英家庭的孩子因父母过度期待,烦闷症发病率比普通家庭高出3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港湾,可现实中,多少港湾已经分崩离析,狂风骇浪不断?
校园的“无形压力”
校园本应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地方,却成了部分孩子烦闷症的诱因。
清早6:30出门上学,深夜11点才能睡觉,上不完的辅导班,写不完的作业,少得可怜的闲暇……
这险些成了当下孩子青春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女生走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轮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曾指出,中学校园里 “好朋侪” 正在渐渐消失。
教室里,学生们大多在低头刷题或背诵课文,即便闲聊,话题90%也与学习相关。
交朋侪,在这个追赶分数的学生期间,已然成为一种奢侈。
衡水中学的模式已经席卷全国了,学校课间走廊,常常像被按下了静音键,人烟罕见。
北京某重点高中问卷调查显示,61.2%的学生认为同砚间存在隐性竞争压力。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功绩主义洗脑下,同窗好友都成了潜在竞争对手。
教室里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 “社交阶级线”,一些孩子在人群中无人问津,甚至觉得本身如同“校园人机”,毫无存在感。
假如是留宿生,宿舍关系不融洽,更轻易变得孤僻、自卑。
对于中学生来说,中考、高考的压力更是跬步不离。
为了考上勤学校,孩子们日夜苦读,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填满。
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下,一旦心理防线崩溃,就轻易陷入烦闷症的深渊。

社会的“淡漠之墙”
在社会层面,存在着对烦闷症患者的误解和鄙视。
很多人认为烦闷症患者是“矫情”“想太多”,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患者在寻求帮助时常遭到拒绝或嘲笑。
比疾病更可怕的,是深深的“病耻感”。
一位烦闷症患者说,本身曾鼓起勇气向同事倾诉本身的病情,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没想到同事却笑着说:“你就是太闲了,找点事做就好了。”
如许的回应让他感到无比心寒,从此将本身封闭起来。
此外,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敷,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敷,心理咨询服务不敷完善,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专业帮助。

警钟为谁而鸣
在琼海万泉河畔冰冷的河水中,李某栏永远定格在17 岁。
希望她单薄的身躯,砸出追问的疑问号,更有改变的感叹号!
因为她不是一个人。
《2022年国民烦闷症蓝皮书》显示,我国烦闷症患者中18岁以下超过2800万人,占比达30.28%。
这其中,有多少悲剧正在或即将上演?
有海南当地知情网友透露,李某栏并非出自原生家庭。

而中国的离婚率、留守儿童数量又是多少?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李某栏悲剧之后,父母的认知改变了吗?
网络上也掀起了认知冲突大战。
一位是烦闷症孩子的母亲:
我女儿当时也如许!她说妈妈我好像病了!我以为她装的!后来她在学校哭着让我接她去!她说妈妈带我去医院查抄一下!结果就是烦闷症!后来伴随她两年时间!她休学,我休假!固然她现在痊愈了!但是我把一切错都归结于本身身上!我一直觉得是我害了女儿!这是我一辈的痛!现在她很阳光!还是排球社的社长!
另有另一个母亲,说出了另一番话:
我是妈妈,我不同情这个孩子,更同情她的父母,他们才几岁?就想完全脱离父母的管束,假如说连父母都不值得信任的话,这个女孩就是白养了,是个白眼狼。她的聊天信息袒暴露互联网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说的那些话都是在互联网上抄写下来的,逼死她的正是互联网上搞亲子对立的言论,很多人没脑子,一看新闻就说女孩可怜,我看更可怜的是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17年的生命,她说不要就不要了。
不想在伤口上撒盐了,放出网友点赞多的评论吧。

逝者不可重来,生者犹可追思。
女孩最后留下的那句话值得万千父母、包括育人者深思:
生是欲,养是德,托举才是恩。
让家庭,从“望子成龙”到“护子全面”。
让学校,从“分数工厂”到“心灵港湾”。
我们究竟另有多远的路要走?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27A0236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