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1岁男孩砸坏电视机,父亲的做法令人气愤:孩子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10:57:2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1岁男孩因为生气把电视机砸坏了,仅仅是因为看动画片里的人物不顺眼。

其实网上经常有类似的例子,砸坏电视的孩子都是一副惊恐、害怕挨揍的样子。可这个男孩却一脸的有恃无恐。
男孩不懂事,男孩父亲的做法更令人气愤。只见他拍下视频,用“萌”字挡住孩子的脸,发了一个朋侪圈。
我作为旁观者,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五味杂陈。

不少网友也表示:孩子明显有暴力倾向,家长还能这么淡定吗?
暴力倾向是指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总想用武力解决问题。
可总有家长认为暴力倾向跟孩子耍性情不沾边,觉得孩子只是淘气而已。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只有暴力,那发性情的频率只会越来越高。



有人说孩子年事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于是对孩子的种种做法放任不管。
但情绪问题,越是成年人越难以把控,童年时期才是塑造性格的关键。
暴力倾向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归结于家长的培养方式、陪伴方式、引导方式。

一、溺爱
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如果能及时制止,能把暴力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而有些家庭却变成了孩子暴力倾向养成的土壤。
有位宝妈曾在电视上哭诉:
平时孩子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对自己又抓又挠,导致自己多处受伤。
在镜头下这位妈妈声泪俱下,活脱脱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看完视频的我却怎么也同情不起来,孩子发性情的时间,妈妈在做什么?
在躲闪、在求饶、在哭。
可这恰恰让孩子接到了这样的信息:妈妈害怕了,你打人的方法是有用的。
于是造成了孩子的有恃无恐,每次有情绪的时间,都会用打的方式发泄。日积月累,暴力成了母子两人交流的方式。
二、父母的行为
有一部分孩子,平日里受父母的行为所影响,对待事情的做法也发生了转变。
广东一位父亲接孩子放学,路上遇到一只猫,父亲停了下来。
本以为他蹲下来只是想逗逗猫,谁料他搬起一块砖头就砸了下去,可怜的猫挣扎了几下就不动弹了。
孩子就在旁边目睹着全过程。

或许是猫惹怒了他,亦或是仅仅在发泄心里的情绪,都让孩子看到了这位父亲解决事情的方式。
第一次孩子很害怕地捂住了耳朵,可下一次,孩子却毫无反应,静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那一刻,暴力意识已经在男孩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当他遇到麻烦的时间,暴力解决很可能成为他的首选。
还记得父母虐童事件吗?没有原因,小女孩被亲生母亲重重地摔在地上。

下班后的父亲更是对女孩拳脚相向。饱受折磨的女孩显然已经麻木,在一旁的男孩也目睹了全过程。
在这样一个毫无暖和可言的家庭中成长,让男孩耳濡目染,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他学着父母的样子殴打女孩的画面,让人气愤,也让人痛惜。

两个孩子未来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今后想要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遭受更多的苦难。
三、孩子没有宣泄情绪的通道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时间,都会吼上一句:“不准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阻止孩子发泄的结果是很严重的:
平时看起来胆小怕事,一旦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宣泄出来。

亲戚家的孩子,平时受了委屈都是咬咬牙挺过去,从不会哭闹。
可时间久了,孩子越来越孤僻,在学校逐渐成了受欺负的对象。
厥后,孩子跟同学发生了冲突,用木棍打伤了同学。
事后老师问他原因,他哭着喊到:“我忍不下去了,真的忍不下去了!”
情绪不会无缘无故消散,只能发泄出来,平常积聚的小情绪,发作的时间将异常猛烈。




大多数父母都没有忽视孩子暴力倾向的问题,只是发现问题的突破口找错了。
游戏、影视作品仅仅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平日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不受影响,很多影视作品被举报到下架,例如《迪迦奥特曼》。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孩子的性情,是家长带出来的。
改正孩子的暴力倾向,要从家长的教育方式出发。
第一,宠爱但不溺爱。
恭敬孩子的前提,是父母有自己的原则。对于孩子不合常理的行为,可以不直接否定,但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
平日的家庭矛盾不能在孩子面前解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在暴力的环境下成长。
还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岑寂地处理问题。
末了,给予孩子发泄的窗口。
给孩子哭的权力,我们能给孩子的不是训斥和指责,而是一个暖和的拥抱。
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固后再讲道理。

养育孩子是一个过程,我们要考量每个细节,帮助孩子正确抒发情绪,孩子才不会诉诸暴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