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古人穿的衣服要么俊逸轻灵,要么典雅端庄,实在是很难让我们将其与裤子联系在一起,而当下盛为盛行的汉服,也见不到裤子身影。似乎从古至今,古人就没有穿过裤子一般。
实在,裤子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由于古代的裤子多是隐藏在裙子里面不像当今期间可以直接外穿,因此在我们的认知中存在感非常单薄。
“低调”的裤子
与其说古代的裤子低调,倒不如说是当时的礼教所限定。
“衣裳”在古代,不但仅是作为一种遮风御寒的物品而存在,更是蕴含了中原礼仪在其中。
中原,便是服章之美与礼仪之邦的结合,既然古人将两者并立,足以证明他们对服饰的规范和重视。
衣裳衣裳,上衣下裳。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下身的穿着永远是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礼仪。
因此,不能外穿的裤子就这样隐姓埋名了几千年,到了后来还成了我们“取笑”古人的把柄。
古时的裤子
与现代裁剪合体,裤腰、裤腿、裤裆三者缺一不可的裤子相比,古人所穿的裤子要“滑稽”得多。据考古所查,最早的裤子大概得追溯到石器期间。
而裤子的种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为“袴”,一种被称为“裈”。开裆即为袴,合裆谓之裈,这便是他们最显着的区别。
袴
先秦时期,衣裳虽为人们主要着装,夏日里薄薄的衣裙或许能抵住烈日的炎热,但是到了冬季,显然就很难抵御凛冽的隆冬。
于是,“胫衣”便出现了,也就是所谓的“袴”。
黄侃在《论语义疏》中说道:“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
胫,也就是人们的小腿部位,胫衣,自然就是指的穿在小腿上的衣服。
用于保暖的胫衣自然是越厚越好,但是受当时裁剪技术的局限,要做出贴身方便且保暖的胫衣实在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当穿在小腿上的胫衣过厚,将会非常影响人们平时的办法。
因此,在制作胫衣时古人干脆去除了裆部,使先秦时期的胫衣出现出只有两个裤腿和用来系在腰间用来固定裤腿的系带。
与如今的裤子相比,他似乎更像是一种“袜”,以是那时常常用“双”来作为胫衣的量词。
随着期间的发展,另一种形式的“袴”也出现了。
这种“袴”包含裤腰,如之前一般下面小腿处有两条裤筒,裤筒相连处的裆部被裁剪开。总体来说照旧开裆裤,但是由于裤子腰部宽松,穿上身之后堆叠在一起的部分能够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以是现实上并不会有过多裸露的部分。
裈
“裈”的详细产生原因较为模糊,但是大多认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让合裆裤开始出现。
为了抵御善于骑兵作战的匈奴,赵武灵王借鉴胡服的设计对赵国的服饰举行改革,并且训练士兵们马上作战。
但是骑在马背上颠簸的感觉是极为不舒适的。假如作战的士兵依然穿着开裆的胫衣,对于自身的折磨也是比较大,因此开裆裤尽量避免了给士兵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裈”虽然是合裆裤,但是也有两种类型。
一种较为短小,其外形与三角裤极为相似;另一种相比较则比较宽大,长度可达到膝盖位置,类似于当今的平角裤。
汉代时,出现了一种“穷袴”,虽然叫作“袴”,现实上的却是合裆的长裤,严格来说也是“裈”的一种。
这种长裤方便人们做工行事,因此有些贫苦人民在做工的时候索性只穿穷袴。但是这种征象常常被视为没有礼教的行为,只局限于下层人民的日常劳作之中。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候,多民族的交融让胡服影响到了中原的服饰,“袴褶”就此产生,其变化主要表如今下半身。
与之前的裤子被下裙遮得严严实实不同,袴褶由“褶”和“袴”构成。下半身里面穿袴,外面套较短的褶。
同时为了方便,也会在袴的膝盖处用系带系着,或者在脚踝处系紧,这便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灯笼裤。
袴与裈的合体
根据考古发现,宋朝的袴尺寸要比裈宽松得多,其穿着方式有了新的变化。
宋人不再黑白袴即裈,而是在最里面穿上身为合裆裤的裈,再在裈外面套上袴(宋时为膝裤),最后再罩外罩长裙。如此的穿着让袴与裈渐渐走向统一。
尾声
古时裤子最大的作用便是御寒,之后又逐渐满意了人们对舒适方便的追求。但是无论怎样,古人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将裤子外穿。
除了由于技术限制使裤子无法达到今天的美观程度之外,其主要要原因便是古人对“衣裳”所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作用。
作为正衣冠、服礼仪的中原子民,时时刻刻恪守“礼”的教义。而“裳”或者下裙的存在便是为了规范人们在日常生存中的行为。
以是,古人并不是不穿裤子,只是将裤子穿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