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20

“新型不孝”正在伸张,看了5000条青春期孩子的留言我陷入了沉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4 11:13:2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李早早
前几天,在知乎亲子板块看到一个热议话题:
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底下有两万多条回答,全是孩子的“控诉”:
“父母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凭什么指望孩子学会体谅家长?”
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专横,以及父母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真正无法沟通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却还未学会放手。
毁掉青春期孩子,就是和他硬碰硬。
知乎高赞作者Pity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妈去澳门给我带了个包,但我却因此事彻底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妈妈在微信上发了两个包,我都拒绝了。
原因是我不喜好这个牌子,更重要的是我有密集恐惧症,而这个包上有密集的亮片。
我耐着性子一遍一遍说:我不喜好,不要买。
在我拒绝了无数遍后,妈妈照旧买下了。
并回了一句:“这个包很悦目,你喜好的,回来就背上。”

大概你们会觉得我不领妈妈的好意,不懂得考虑妈妈的感受。
但事实是,我已经22岁了,但却恒久被妈妈这样的好意折磨着。
从小到大,全部的事都要违背我的意志,哪怕是一个包我都没有权力选择。只要是妈妈喜好的,我就必须喜好。
比如说我非常讨厌喝粥,但妈妈却和爸爸说我最喜好喝粥了,还让爸爸一定要给我做。
我拒绝喝,她大发脾气,就说我作。
朱莉在脱销书《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有一段话: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你转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够强盛,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置惩罚。”
外部控制和责怪的气力越大,孩子全部的气力就都会用来掩护自己。



生理专家认为,青春期是孩子的“生理断乳期”。
生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稚子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从最开始生理上依附于父母到性格、生理都出现独立意向。
此时的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渴望独立,被父母尊重认可。
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内里记载了中国“虎妈”晓菲和儿子何家进。 在儿童智力竞技节目《天才儿童》中,年仅11岁的何家进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被称赞为“小天才”。
他拥有超群的记忆力、心算能力。
在老师眼里,何家进全面优秀,小提琴、弹钢琴、橄榄球样样精通,学习成绩也特别好。
然后这样的优秀孩子,在测试中由于压力太大,彻底崩溃无法上学。
英国媒体的报道一边倒地批评何妈:苛刻、逼孩子压力大。
甚至批评中国“虎妈”教育,这样教会的孩子以后除了应付考试之外,什么都做欠好,也就是高分低能。
在纪录片里,孩子喜好编程,她却让孩子学医。对孩子的人生规划,特别苛刻。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定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真正的爱孩子,并不是给得越多,就能得到越好的结果。
真正的爱,它不会让孩子产生阴影,让孩子想要逃离。
真正的爱,是引导他向上生长,成为一个积极、阳光、健康、乐观的人。

别让你的“爱”,变成孩子成长的枷锁
陪伴但不越界,是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另外,还有72%的年轻人表示,不会和父母沟通情感问题。
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曾发布《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报告》,报告指出:
有40%中国人不懂表达爱。尤其是大部分由父母亲主导的中国式家庭,早已患上“家庭情感表达尴尬症”。
小时间,孩子在父母的掩护下成长。青春期后,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的过多管教控制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生理。
就像《小欢喜》里的英子妈妈,为了孩子辞掉高薪工作,变着花样炖粥煲汤。孩子每次成绩烂记于心,为孩子绘制成绩波动曲线。
但她这种带着控制情绪,自以为是的好,却把孩子逼上了极端:“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就像《小舍得》里的子悠妈妈,打着“一切为了孩子”旗号,给孩子选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列举了12种阻碍沟通的回应方式,分别是:
命令、威胁、责怪、说教、争论、分析、发起、赞美、安慰、嘲讽、追问、转移注意力,并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绊脚石”。
养孩子不是捏橡皮泥,任由家长揉捏成我们盼望的样子。
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旁观者,但并不是策划者。
BBC访问了2000名1946年前后出生的人,探究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父母过度的关心与控制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身份认同。
生理学家曾说:“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与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被父母当成“成年人”,当成一个朋友那样平等的身份去沟通。

真正高级的父母,都学会了做减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新型不孝”这个词,它指的是:一些父母为了孩子倾其全部,不计付出、不求索取、事事代庖,结果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感到厌烦。由此,父母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甚至觉得孩子“没良心”、“不懂事”。
父母由于自己吃过苦,所以对待孩子会特别掩护,以为这样能让他们少走弯路,以为这就是自己爱孩子的方式。
殊不知,这样的爱也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我。 无形中“废掉”了孩子自己为自己人生做选择、负责任的机会,也让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接纳、认可,甚至产生很多挫败感和无力感。
父母还在原地,但是孩子早已成长。
这就叫: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如泉涌。一来二去,抵牾也就产生了。
就像贾平凹在《父与子》一文中所说:“做父亲的都盼望儿子像蛇蜕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相当乐意像蝉脱壳似的裂变。”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是羁绊,也是割舍。彼此间相互依靠,却也相互独立。
养育孩子是一场向内心深处的探索,它值得每个人在这条路上不绝探索、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好父母,不是无微不至,不是有求必应,而是用爱与聪明,成为孩子正道人生的领路人。
真正高级的父母,都学会了对孩子做减法。
(1)减去过度关注
过度关心的父母,在生理学上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仿佛像个直升机,在孩子脑壳上方回旋,盼望能牢牢关注到孩子生存的每一个微小细节。
他们往往过度参与孩子的生存,从而剥夺了孩子向外界探索的信心与能力。
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很典范的案例:
2岁掌握1000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便考入大学。
但这样的孩子,在生存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到了高中还需要父母喂饭,没有任何自理能力。
最后,被中科院勒令退学了。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就丧失了自我的能力。
父母的本意是掩护孩子,但如果由于过度关心让孩子失去自我和自由,那其实就是最大的伤害。
在《欠好说,特想听》节目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27岁男孩天天,被妈妈偷看日记、安装摄像头、偷偷跟踪。

妈妈说这是对孩子的掩护,但孩子却因此对妈妈特别痛恨。
孩子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哪怕会摔倒、会受伤,也得让他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由于不放手,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走路。
(2)减去过度干涉
电视剧《心居》里,最让我心疼的就是官二代女孩葛玥。
买房子、买家具全都是父母挑选的,就连丈夫都是父母选择的。
初看剧,我们大概会觉得这是个特别幸福的女孩。
然而,父亲出事后,丈夫顾昕便开始“不管掉臂”了。由于从结婚开始,岳父母对攀亲事宜、生存的干涉,就被他打心里认为是岳父母看不起自己。
到厥后,为了家庭,她从公主沦为保姆。
婆婆百般刁难、责骂,她不但不介意,反而去讨好婆婆。
丈夫和初恋扯不清,出轨别的女的,甚至连她怀孕产检都不乐意陪着。



但即便这样,她也选择了原谅,甚至苦苦哀求丈夫爱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一个特别优秀的女孩,但由于父母对孩子生存的过多关注和干涉,让孩子失去了自我的判断。
溺爱不是爱,那些没主见的孩子,很洪流平上无法拥有自己想要的未来。
父母替孩子走过的路,将来都可能会成为未来绊倒孩子的坑。
英国生理学家克莱尔曾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过多干涉、包办孩子的生存。
(3)减去过度否定
英国BBC有部纪录片叫《Up》,记载了一位叫Neil的小朋友。
这位小朋友超级可爱,在生存里自信开朗,梦想是去牛津读书,长大当宇航员。
然而,因考学失败,父母各种不堪的语言否认打击他。
他开始变得特别不自信,甚至对自己自卑过甚。找了份搬运工的工作,厥后得了精神疾病。
生理学上有一个“暗示效应”,说人会无意中担当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就像《以家人之名》的齐明月:明明特别优秀的女孩子,但却特别自卑。
原因是不管做什么,妈妈都爱否认打击她。
比如考第二名,妈妈就会批评她。买个衣服妈妈会说她眼光欠好。
全球脱销书《原生家庭》一书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如果父母常说“你真蠢”、“你不行”,时间久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这样。
最后孩子真的就长成了父母讨厌的样子。

很喜好《奇葩说》中陈铭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就像电影《了不起的老爸》里,体力不支的老爸把手中的陪跑绳甩出去,对着儿子喊道:
“快跑,沿着白线跑,跑赢你自己。”



人生的跑道上也是如此,若父母抓着跑绳不放,摔倒受伤的只会是彼此。
唯有放手,才气让孩子跑得更远。

作者简介:李早早,90后职场妈妈。太阳能维修,月亮能更换,我唯爱人间烟火。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国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发起。让一连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5 21:16:2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做父母的人很多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不是吗?过度干涉过度否定,讲权威不善沟通不会好好说话,这是中国家庭传统遗传下来的不是吗?不要过于责怪父母,父母内心也不好过,他们并不太明白不太懂。不过父母是可以认知改变的,为了更和谐幸福的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5 08:28:2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追究家长的责任,以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野蛮”行为不孝的孩子还真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5 11:17:3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就是我妈了!我不吃午饭和晚饭之间的加餐,非要让我吃,我上班忙,死活不挂电话,我不喜欢的,就硬给我买。总说[你还小,你不懂]用她的三观来覆盖我的,可惜 她失败了[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4 14:48:1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度的问题,从另一面讲,因为父母是过来人,社会经验多,知道社会现实是人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高到错一次的机会都没有,才使用了极端方法,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想探知世界,父母当然理解,但探知的代价年轻人不知道,父母就只能做这个丑人,何尝不是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6 06:10:2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6 18:51:0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等这些“唧娃”当父母之后,就知道作为父母角度看问题了。。。这个社会的外力在教育上的反应便是焦虑和过渡。。。焦虑物质和精神成长,同时也物质过渡和精神过渡。。。其实明明知道不好,但大家都这样,你能不焦虑的来个快乐童年吗?你敢吗?但是,说到底,无论如何不变的是孩子一定要身心健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果能热爱到足以谋生,那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注定平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4 14:56:2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棍棒底下出孝子!国情不一样!文化、习俗不一样…国外的教育方式适合国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6 06:31:3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5 09:25:3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我不是这样的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