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天晚上,我和儿子去花园里"探险"。
儿子捡了好几只大蜗牛,兴奋极了,手舞足蹈。他的快乐吸引来了另一个小朋友,小朋友对大蜗牛很好奇,刚要伸手去触碰蜗牛……
"不能碰!脏!有细菌!要讲卫生啊!"
小朋友的妈妈厉声制止,那孩子吓得哆嗦,立刻缩回手来。
我儿子又拿着手电筒去草地里寻找鸣叫的青蛙,小朋友也跟着欢呼,刚抬脚就要跟过去……
"不能去!太黑了!危险啊!"
他的妈妈再次厉声制止。那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我儿子到处玩耍,快乐是别人的,他却没有。
我知道,这位妈妈是爱孩子的,她担心孩子会抱病,会受伤,于是紧紧跟在孩子死后,提示孩子讲卫生、注意安全,可她却一次又一次,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啊!
云画,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全职妈妈。
面对"10后"的孩子,她提示父母:
"在衣食无忧、关爱满满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灵更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栖息地,而不是被过渡关注的压抑空间。"
于是她写了一个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的故事《柚子向前冲,去农村》。这是一个6岁男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写给孩子,更写给父母。
作为读者,我们很容易在故事中读到自己的影子。
自我感动型妈妈,是孩子成长的羁绊
云画笔下的柚子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迷",照旧幼儿园童声合唱团的成员。
这样的柚子,无疑是个优秀的好孩子,可他却总耷拉着脑袋,又自卑,又苦恼。
在幼儿园毕业典礼这天,柚子要上台演出,万万不能迟到。
可柚子妈妈临出门,认为孩子口渴了,要喂孩子水喝,却一不小心打湿了演出服装。因为搞砸了演出,柚子自责极了,担心被老师责备。
分明可以带上水壶在路上喝,可偏偏爱子急切,一刻等不得,就得现在——立刻——马上喝。
这样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叮嘱柚子上茅厕;
监督柚子洗手;
怕食物烫,要吹吹再给柚子吃;
不许他碰妈妈认为脏的东西;
不许他乱吃妈妈认为不好的东西;
不许他下楼与别的孩子玩耍;
不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
一个本该像窜天猴一样调皮的小男孩,就这样被妈妈拴在裤腰带上,乖巧懂事地长大了。
柚子的成长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焦虑的妈妈,是如何"以爱之名"消磨掉了孩子成长的快乐。
孩子永远在关注自己是否符合妈妈的标准,一旦越界,就陷入自责当中。
这份爱的羁绊,经年累月,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在各种喝水、洗手、尿尿的小事中,消磨掉了童年的灵性与快乐,取而代之的是令妈妈欣慰的"好习惯"。
你以为的无微不至的爱,对孩子来说大概是无孔不入的束缚,那不是爱,而是害!
做成长型父母,给孩子需要的爱与自由
在妈妈谨小慎微的控制下,柚子变得敏感胆小,甚至被幼儿园的老师怀疑有抽动症。
当柚子去心仪的小学面试,却因为不敢展示自己,而被拒绝。老师给柚子父母的建议是:
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锻炼孩子的胆量。
于是柚子的父母,决定将柚子送往农村,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好好锻炼一番。
在农村,柚子学会了爬树、滚泥坑、掏鸡窝、摘野果。看到柚子满脸的新奇与开心,妈妈也不再处处限制柚子的言行了。
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柚子恢复了一个小男孩应有的活力与自信。他又回到心仪的学校面试,并挑战了自己最不擅长的体育项目——攀岩。
这一次,爸爸选择相信他是坚强的男子汉;妈妈也控制自己没有大喊"危险";柚子自己呢,他回忆起自己在农村爬树的情形,成功登顶,连老师都开心得为柚子鼓掌。
从父母将柚子送往农村放手一搏,到父母开始让步,不再限制柚子的行为,柚子终于有机会自由成长了。
末了
《作文报》的前主编白音格力,对柚子的故事做了这样的感悟:
原来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给他围起来一片安全地带,而是和他一起回到本属于他的童年里,一起去经历,去冒险,去体会,去领悟甜与苦,也懂得爱与痛。"
我也由衷地与各位爱孩子的父母们共勉:
如果真为孩子好,就不要纠结于所谓的“好习惯”,为孩子的言行举止喋喋不休了。
孩子最需要的好习惯是"爱与自由",是对世界的探索,是童年的快乐。
当父母成长了,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
#情感点评大赏#
我是@金戈轻读[来看我]
@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
《柚子向前冲 去农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