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1

真正的管教从来不是惩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2 23:14:1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式家庭教育蕞擅长用打来解决题目。
孩子犯错,打。
孩子不守纪律,打。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打。
孩子做得不好就打。
还有其他惩罚手段,比如罚站,罚写作业,罚跑步,罚禁绝吃零食等等。
“严师出高徒”
“棍棒底下出孝子”
似乎都在证明“打”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那么打这种惩罚式教育这么受人推崇,是正确的管教方式吗?
惩罚一般都来自严厉型父母,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一定要遵守的规则,以是没有选择。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孩子没有参与决策过程。你违反规则就得受惩罚。
我曾经有过很痛的领悟。
阴凉的雨天,全部的妈妈们都知道应该给孩子吃热乎乎的早餐,我儿子嗓子还有点沙哑了,于是我精心为他煮了一锅小米粥,从我的感受来说,小米粥既暖和又有利于嗓子。然而儿子却不买单,拒绝喝小米粥,要吃肉包子。



我开始和颜悦色的给儿子讲小米粥清热,喝了嗓子好得快。你喝了既暖和,还有能量。
孩子无动于衷,我又给粥里加了些枣,这样粥色香味俱全了,看着都可口。但是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就是不愿意喝。
我的蕞后一丝耐心用尽后,终于被他激怒,对着他狂吼,还打了他的手臂,端走了碗,扔了句话“那就饿着吧。”



在气头上的我对自己的做法笃信不疑,但是一会儿过后就开始忸怩,担心儿子饿肚子。
终于等到儿子喊着说,妈妈,我快饿死了。“我早就告诉过你的……” 我心理暗喜捍卫了自己的话。
面对孩子我总是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家长们,包罗老师们都坚持使用惩罚手段呢?
起首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当场见效。

家长和老师们可立竿见ying的达到目的,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中。假装尽到自己作为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实则是被这种短暂而又表面的假象愚弄了。



被惩罚的孩子下次依然会犯同一个错误,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家长们这么习惯用惩罚的手段,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也别无他法了。

他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如果不惩罚,就会错误地认为对孩子过于娇纵,对孩子不负责。
许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却忽视了他背后的恒久效果,那更可怕。
其实我们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能感觉到这种惩罚的后果的。这是孩子们回敬给我们的。
惩罚孩子蕞直接的后果是愤恨。

孩子们表面被我们训服了,实在迫于力量和个子的悬殊才屈从的。他们心田满是愤恨,抱怨被不公平对待。



惩罚孩子最极度的后果是报复。

孩子们认为你此时赢了,总有一天我会赢回来的。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才子弑母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惩罚孩子最常见的后果是反叛。

孩子们其实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个性强的孩子不会屈从于家长们的棍棒和其他惩罚手段。而是奋起反抗,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环境尤其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很明显。



你不让我做的事,我背着你偏偏要做。他们青春期本身生理成长,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出于好奇探索,他们也会对着干,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做主了,从而摆脱被控制。
惩罚最可怕的后果是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长久的惩罚,孩子们难免会被吓住,表面看似顺从,背地里偷偷摸摸的,以防下次被抓住。
有时会迫使他们撒谎,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行。
还有的孩子因此而变得自卑,被标签为“坏孩子”。因为孩子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心田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创建在这些潜意识上。
例如,一个孩子大概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就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以此来求得他们认为自己不配被爱,自卑。



因此家长们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这种可怕的恒久后果,不要被短暂的效果愚弄。
那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有什么错失能解决吗?
美国的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里说,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用骄纵的方法,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前提。
一样平常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让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是拉他们进“群”。他们也是家庭成员之一,有义务,有权利参与。家庭的规则要有孩子的声音,然后一起讨论,制定,执行。
比如孩子要看电视。当然可以看了,他们享受和大人一样的权利,电视是完成了家务和工作的休闲活动。
孩子们同样需要完成自己的作业或学习才气看电视,再根据环境一起设立看电视的时长。孩子们理解了人人都云云,他们就会乐意遵从限制约定。



当孩子参与了家庭活动,他们无形中就会有自己的责任感,他们会为家庭,为自己计划并出力,在这做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结果感。
我们发现惩罚交给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他的负面技能,而当孩子们能足够的被尊重,享受平等的权利,他们习得的都是正面的技能。
管教孩子并不是控制孩子,而是相互尊重,合作,一起解决题目,让他们变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4 17:07:2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我成长的这条路上,我相信中国式家长需要很长的一段路去走,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因为不反思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无法就如“鹦鹉学舌”而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