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你的自卑,是因为收到的是“表扬”而不是“鼓励”|| 解X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6 19:29:0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成长于布满“爱”的家庭,但却极其缺乏安全感。


遇上了看似“爱情”的面包,哪怕它是一块发馊的面包,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会不顾统统地“像饥饿的人铺在面包上”。


明明是幸福甚至溺爱的家庭,孩子却没有汲取到养分,反而体现出因为爱的匮乏而产生的对爱的病态渴望,这是为什么呢?





01




你收到的是“表扬”还是鼓励?






“我的孩子考了100分,我的孩子真棒啊!”


“你看,你最近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你考了100分!”


前一句话是“表扬”,后一句话是鼓励。


表扬,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会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


但有些时候,它往往又在其中夹有“捧杀”性质。


夹有“捧杀”性质的“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01
控制与爱




上述两句话,同样是正面的话语,我们却能明显地感知到不同。


在第一句话中,是“表扬”,其内在逻辑是控制,隐藏着“你下次还需要考高分,才能被爱”的潜台词。


而第二句话则是鼓励,其重点在“努力没有白费”上,对孩子努力而换来的结果给予充实的欣赏


带有“捧杀”性质的表扬的目的是控制,鼓励没有目的,鼓励是纯粹的爱。


长期受到糖衣炮弹“控制”的孩子,长大之后就容易形成“我需要很优秀才会被爱”的不合理自卑信心。


而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则更容易形成“我不需要做你希望我去做的事情,就会被爱”的自足信心。


儿时形成的是自足信心还是自卑信心,对长大之后的人格稳定性影响深远。







02
表扬对事,鼓励对人




让我们继承分析上述100分的例子,从两者语气重点的差异也能看出端倪。


“我的孩子[考了100分],我的孩子[真棒]啊!”
“你看,[你]最近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你考了100分!”


从语气重点来看,“表扬”的话术聚焦在“考了100分”这个事情上,而鼓励话术重视“人”,强调“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鼓励话术的潜伏逻辑中,不论孩子是否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家长都能瞥见孩子的努力,欣赏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展现出来的积极面。


而带有“捧杀”性质的表扬话术因为“对事”,而造成了对孩子完备个体人格的忽视,长期生长于“表扬”中,会让孩子觉得本身是一件又一件“成功的事”的集合体,需要依靠着外界的表扬才能生存下去。







03
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




带有“捧杀”性质的表扬话术中的爱,是布满了条件的。
“你做到了让我满意的事情”“你认为我是好的,我才拥有了自信”。
而鼓励话术中,爱不需要太多的条件。


心理学中有个知名概念叫做“光明人格三角”。
光明人格三角包括人道主义,对人性的信仰,和康德主义


其中的人道主义即重视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康德主义,其核心即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倡导与他人无功利性的相处模式


鼓励话术中对孩子的价值的尊重和“不把孩子当工具”的无功利模式,就体现了光明人格三角中人道主义和康德主义。
“我不需要做你希望我去做的事情,就会被爱”


用“无条件的爱”培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收获更多的爱己与爱人的本领,和稳定的安全感来源。







04
“你”和“我的孩子”




相当一部分家长在表扬话术中,会使用“我的孩子”这个主语。长大后当我们进入亲密关系内,一些占有欲强的伴侣也会经常用“我的xx”之类的“从属性质称呼”。


这种“从属性质称呼”的强调如果滥用,对于缺乏安全感,正在学习“客体分离”的最佳时期的孩子来说,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形成病态共生关系。







02




生存于“有条件的爱”之中






01
“有条件的爱”的利弊




关于“有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对于孩子是蜜,母亲是对孩子生存及其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无条件的爱。


而父亲的爱,往往是权威的、有条件的、带有惩罚和奖励性质的爱。


但弗洛姆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把“无条件的爱”归类为“好的爱”,把“有条件的爱”归为“欠好的爱”


他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和利弊。


在婚姻和家庭中,“无条件的母爱”在积极的情形中能和孩子形成依恋合作,在悲观的情形中会造成过分依赖。“有条件的父爱”在积极的情形中教给孩子社会感觉和合作之道,而在悲观的情形中让孩子饱受控制之苦,形成对权威的过分敬慕或者恐惧。


因此,“有条件的爱”及其相连的“表扬和赞赏”也并非完全悲观,它对孩子融入社会,遵守社会守则是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有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分工合作,往往是最有利孩子成长的家庭模式。




02
会形成什么人格?




在充斥着“有条件的爱”和“非鼓励的表扬”的家庭中,饱含着形成病态人格的温床。
南希.威廉姆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布局》中提到多种病态人格的生成,都和不康健的夸奖存在联系。如:


自恋型人格:自恋性附庸会造成自恋。即儿童被重视是因为其身上所附加的功能(如儿童成绩好才受到赞赏),这让儿童觉得一旦暴露自身便会受到羞辱。父母把儿童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愿意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对环境无奈中又带有些许希望。很多人形成受虐人格,是因为在早年经历中曾因承受苦难而受过嘉奖。


逼迫型人格:早年时被迫遵守过高的行为准则。养育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横加指责,缺乏情感交流,会造成孩子有逼迫倾向,养育者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缺乏界限意识,也会造成逼迫者的全能幻想。





03
摆脱“有条件夸奖”:课题分离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自卑情结的形成,与解决自卑情结的紧张方法论:课题分离。


自卑情结往往是出于不合理的自我信心。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是一种自卑情结。
“因为我成绩欠好,所以才得不到爱”。


课题分离是一个很紧张的人际“自救”法则,即我们必须把本身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我在可行范围内做到最好,喜不喜欢我,是你们的自由。”


课题分离是建立内部自尊系统的一个紧张环节,也是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


除此之外,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形成也很紧张。
共同体感觉即一种持续有价值的,对他人的贡献感。但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本身。


我们可以在情感中追求与他人的“共同体关系”,而在对方采取“有条件的爱”,而我们因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而受到指责的时候,采取明确界限和“课题分离”的态度。


久而久之,我们大概就会发现,自卑这个“小妖精”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写在最后






人无完人,我们无法绝对地要求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方式绝对完美。


原生家庭造成的自卑感不是永久的,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境况改善的开始。


愿你的生活中有更多的鼓励,和更多的用“课题分离”成功解决的人际场景。


愿你收获更多的平和和自信。


References:


[1] The art of love by Fromm
[2]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by Nancy Williams
[3] Courage to be hated by Ichiro kishihiro
作者:情绪无敌稳定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