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理
最近热点还蛮多的,从张雪峰到董宇辉,让多少自媒体津津乐道,各说各理。
如今张雪峰道了歉,董宇辉的问题也得到解决,我忽然想到,这个网络世界的热点,差不多都是文科生在翻云覆雨。[color=rgba(0, 0, 0, 0.9)]
说起来我是纯文科生,当年的高中还分文理,本来对生物化学还蛮有兴趣,有志于成为一名医生,但因老娘强势干预,最终选择了文科。
随后进入人民大学,一所在公众眼里严重偏文科的综合大学,趁着时代的东风,这些年倒也还过得去。

时过境迁,如今的鸡娃圈,重理轻文,当年的老娘现在的姥姥,竟然也主张孩子学理。
在海淀圈儿里混,语文英语好都不算真的好,数学好才会人人称羡,竞赛牛才能碾压众生。
绝大多数群都跟昨天说的神庙群一样,说起英语语文,感兴趣者寥寥,说起数学物理,都跟打了鸡血一样。
我这种纯文科老妈,在家里地位是很低的,孩子如今中学了,颇学了点儿高大上的理论,画些难辨的数理图。每每兴高采烈地给我讲数学、物理,唬得我一愣一愣。
哎呀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你上过高中吗?你难道没学过物理?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娃说,小时候看妈妈,什么都懂,非常渊博,长大了才发现——技止此耳!

要命的是文科也未见得精湛,大概有十年没好好看过书,整天放下电脑拿手机,肚子里还是小学积攒的那点儿书籍老本儿,底子很薄。
加上年纪大了记性越发的坏,张嘴忘词儿,人名地名各种说不出,经常被当场问倒。只能从手机中碎片化摄取一些东西,拿来装点门面。
就像“新东方小孙”揶揄董宇辉一样:
不管是看过还是没看过,他都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讲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他有时间就看,没时间就看看书摘,看看点评,看看精彩评论。
其实我想说,文科生不就是这样吗?我小时候反复看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也敢跟人家哇哇聊名著,聊得开心最重要。

董宇辉的能力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有一种比较强大的共情力、感染力和联想力,他从小读的书,到处看的碎片文化,最终让他成为出圈儿的主播。
如今的鸡娃圈,越发实用主义,什么有用鸡什么,数学最有用那数学投入最多,读书渐渐显得没那么有用,重理轻文趋势愈演愈烈,学文的在家里家外(张雪峰)都遭到嘲笑。
可如果看看张雪峰,再看看董宇辉,你也不能说学文的就没有前途,就赚不到钱。
这个时代里,能提供情绪价值,有一点点文化,聊天儿有趣的人,其实挺稀缺的。
眼瞅着娃越来越偏理,连那个懒娃也是如此,心里就很怪,有点欣慰,又有点遗憾。

从小听故事、背古诗、讲历史、看绘本、人肉名著的娃, 实用主义潮流下狂卷数理,渐渐一本书都不看,一篇文章不写。
什么书也不爱看。
数学能不能学出来不知道,但这个读书量,这个沉浸度,决定了不会拥有能引发共情的文字操控力,不会拥有通过读书了解人世百态的洞察力。
大家总是说,从小多读书是好的,但现在大家发现从小多读书对小升初、中高考都没啥帮助,它甚至不能帮孩子的阅读理解、作文多得几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可能同等学历下,从小爱读书的人,会多拥有一些什么说不清楚的东西吧。就是那个劲儿,让人同情,让人喜欢,让人买你的东西。
就有没有可能,从小读书的人,比从小做题的人,重那么一克的灵魂呢。如今的书籍品种是极大丰富,可如今的父母,又有谁能克制住对现实的趋附,乐于让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看闲书呢。

今天的表述很凌乱,折射了我的江郎才尽和黔驴技穷,感觉自己应该读点书了。
也许只是很好奇,孩子来说,如果文科强势和理科牛叉只能选一个的话,你们会选哪个呢?
图片 | 网络截图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20A00YI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