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学校至少不应成为让孩子讨厌学习的存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6:20:22|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篇文章分享了卷王江苏的“躺平”现状,评论区简直“炸了”。


不少江苏省以外的家长,也说自己孩子学校“卷作息”,比如延长在校时间、周末单休、节假日减半等等。


只是家长的意见不太统一: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太累太苦,每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学校有损身心健康。


有些家长觉得至少不用比拼课外培训比拼家长钱包和资源,也算是一种教育公平。


有些家长时间精力有限,孩子放在学校里交给老师管反而觉得比较省心和放心。


感觉都挺有道理,各家情况不一样,众口难调啊。


目前似乎唯一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比如托管或晚自习,但秉承自愿原则,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参加。

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站在孩子视角,孩子喜欢上学吗?






如果每天从早到晚都坐在教室学习,课间还不让奔跑打闹 ,布置一堆卷子,一切都为了应试……这么卷的作息,这么无趣的安排,换成是我我肯定不喜欢上学。


去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在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也提到:“我们的教育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学生厌学,是学生不想上学。


回想我那个年代,上学倒没这么讨厌。虽然高考升学率极低,但是我们并没有太大升学压力,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都缺人嘛!很多上大专或中专的同学,都能找到稳定体面收入不错的工作。


所以当时我们作业很少,甚至于到高三学校都不组织晚自习。搞得学生倒不满意了,觉得也太放松了,关键时刻总得冲一冲吧。




(图片来自电视剧《鸣龙少年》剧照)

学校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印象,比如在图书馆看课外书,去美术教室画画,在生物小组辨认植物,和同学打乒乓打排球,与好朋友在操场散步聊天……幸好功课负担不重,才留给我这许多闲暇。


只是,刚才说的都是课余生活,如果说到正经上课,大多数课程回想起来都比较无趣,有的甚至味同嚼蜡。一方面当时教的东西就比较死板,现在像海淀这里学校上课就有趣活泼很多;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试而学习总归没啥乐趣,这点到现在也变化不大。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也充满了味同嚼蜡、不得不应付的东西。比如大部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家务琐事。


如果在校生活也如此无趣,几乎会让人感觉:学校的存在,倒是在训练小朋友提前去适应枯燥的人生,应付自己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但是,学习绝不是味同嚼蜡的东西!直到工作以后,我才真正爱上了学习。自己找书来看,那些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数学、文学原来这么有趣。






为了考试而学习,和为了兴趣去学习,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学校,至少没有让我讨厌学习,给了我很多时间空间以及未来可能性——从而让我保持了学习兴趣,养成了学习习惯。

正是因为具备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人到中年从职场女性变成家庭主妇后,我还能在家广泛阅读,持续写作,研究课题,并做起自媒体,写了书,上了报。

重视应试忽略个性与兴趣,感觉东亚教育都有类似的问题。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讨论了日本教育的弊病。






对于已经结束超级经济周期的中国,看看泡沫破裂后日本的教育问题,有一定借鉴作用。


我做了书摘和大家分享。

差不多在所有学科上,都让人觉得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大概不怎么考虑如何让个人资质得到灵活发展。好像至今还在进行填鸭式教育,照本宣科,积极传授应试技巧。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对有几个人考取了哪所大学这种事或喜或忧。这稍稍有点可悲可叹哪。
人有形形色色的天性。只不过我体验过的日本教育体系,在我看来,其目的似乎是培养为共同体效命的“狗型人格”,有时更是超越此境,甚至要制造出将整个集体引向目的地的“羊型人格”。
这类倾向好像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甚至波及以公司和官僚组织为核心的日本社会体系。而这种“重视数值”的僵化与“死记硬背”式的速效而功利的趋向,似乎在各种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弊害。在某个时期,这“功利的”体系的确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在社会整体的目的和目标明显的“向前向前”的时代,这样一种做法也许比较合适。然而当战后复兴期结束,高度增长期成为过去,泡沫经济华丽地崩溃之后,这种“大家结队抱团,只管朝着目的地猛冲”式的社会体系已然完成使命。因为我们今后的去向已经不能凭借单一的视野便一目了然了。
处在想象力对面那一端的东西之一,就是“效率”……话虽如此,我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却并非“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之类。我不指望那么多。因为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的,说到底还是孩子自己。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教学设备,更不会是什么国家和自治体的教育方针。孩子们也不是人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既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也有想象力称不上丰富,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发挥优异才能的孩子。理所当然,这才是社会。一旦“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成了规定的“目标”,那么这又将变成怪事一桩了。
我寄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

我赞同这个观点,先不用着急制定宏大的目标,而是先设一个止损下限:学校至少不应成为让孩子讨厌学习的存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6A09RD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