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白任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指出:根据国家任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能教育、劳动与技能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把校外培训机构分为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加以管理,是这次“双减”的创新。教育部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任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白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的范围,对落实羁系步伐是有利的。校外培训机构也清晰地知道哪些培训可以资源化,哪些不可以资源化;哪些可以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进行培训,哪些不可以进行。按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同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能进行资源化运作,不能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期开展培训。
但是,把任务教育阶段本身应该“并举”的各类教育,分为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可能会对中小学学校办学与学校教师管理、评价带来新的困惑:按照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的范围规定,体育、艺术、技能教育就成为了非学科类教育,体育、艺术、技能老师则变为非学科教师,这对于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或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体育、艺术、技能老师在学校教育中的职位或更低。
之前,在我国任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就存在被人为地分为“主科”、“副科”,或者“大学科”、“小学科”的题目。所谓“主科”,就是纳入中考、高考作为计分科目,且分值高的学科;所谓“副科”,则是没有纳入中考、高考作为计分科目,或者就是纳入,但分值较低的学科。体育、音乐、美术这些学科,就不停被视为“副科”。与之对应,体育、音乐、美术这些学科教师,则是“副科教师”。体育老师常常“被抱病”、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教学挤占、家长质疑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就是由于其“副科”职位。
为了管理这一题目,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引导意见》要求,把《任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而《任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白提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任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团体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平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得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现实和学生的差异需求进行适度调解,包管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很显然,这明白了任务教育阶段所有科目、课程划一的职位,要求所有学校必须按规定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保障学生继续完整的任务教育。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期间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期间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夸大学校体育和美育的重要性。
为扭转学校、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美育重视不敷、投入不敷的题目,《意见》提到,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渐渐进步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全面实验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登科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能本领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根据教育部的摆设,将来体育中考分值将进步到和语数外科目一样,体育由此被称为“第四主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期间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这都十分明白地确定体育、艺术的“学科职位”。
然而,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却把培训分为了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培训。从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角度看,这易于分类,也让公众辨认、理解。但是,却存在不敷严谨的题目,虽然教育部在明白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范围时,提到“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但由于纳入非学科类管理,照旧会让人误解体育、艺术为非学科。这种在管理校外培训时的分类也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艺术、技能教育的定位,假如学校教育也将体育、艺术和技能教育界定为非学科类教育,职位还不如原来的“副科”,这会影响加强、改进这些教育,由此难以实现“五育并举”。相比而言,同样是分类管理,用甲乙类或者AB分类,明白各自包含的学科内容,则可避免这一题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