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0

突发!“蚝油大王”李锦记掌门人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7 14:01:26|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乞贷不上市,他是香港富得最长最强的豪门当家人。
文丨华商韬略
2021年7月26日,李锦记眷属沉痛宣布,李锦记团体主席李文达老师在家人的伴随下安详离世,享年91岁。
在福布斯及时富豪榜单上,“蚝油大王”李文达以174亿美元(约合1132.13亿元人民币)身价排名第110位,同时也是香港第六豪富豪。
在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手中走向顶峰的李锦记,曾历经2次家变,5代传承,依然长盛不衰130年,冲破了“富不外三代”的魔咒。李文达死后的衣钵,不仅是享誉国际的百年酱料王国,更是“永久创业、永不封顶”的企业家精力。
【从蚝油鼻祖到酱料王国】
1888年,在广东珠海南水一个小渔乡,20岁的李锦裳在自家小茶寮里煮生蚝时,一不警惕煮糊了,锅底留下一层香郁的浓稠汁液。
李锦裳心头一动,干脆把煮蚝炼出的油制成一种新调味汁,从此打出了李锦记蚝油的招牌。
生逢浊世的李锦记,先后因火灾和战乱辗转澳门、香港。然而岂论在何处立业,李家人都一丝不苟地保持100斤蚝熬2斤油的制作方法,亲身跟船采购最鲜嫩的质料,从澳门到香港一起卖响了名气。
1930年代,李锦裳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亲衣钵。新掌蹊径子活,以李家秘制的蚝油为敲门砖,借助来往香港的华侨客商,把李锦记卖到了东南亚和北美华人圈。

海外着名度起来了,生产力却没跟上。直到1960年,李锦记还是家只有20人的小作坊;到1970年代,李家孙辈中颇具经营手腕的李文达接任,李锦记才全面驶入扩张快车道。
李文达早年在海外历练,很能摸准华侨圈的咀嚼。
他先把李锦记半个多世纪的老商标改成英文筹划,而后搬出小作坊,投入重金,率先在调味品行业引进主动化装备,铆足了劲儿攻占北美、欧洲、东南亚和日本华侨市场。
短短几年,渔村发迹的李锦记就占到美国近90%、香港80%以上的蚝油市场,在日本排名第二。
乘胜追击的李锦记,1990年代又接连在中国香港、广东、北美和东南亚建立万吨级生产基地,由原来只做蚝油和虾酱的小门脸,发展成蚝油、酱油、辣椒酱、方便酱、XO酱等数十个品类、220多款调味品的酱料王国,行销100多个国家。
世纪之交,李锦记第四代接棒,第五代也下场历练。此时距离眷属开山人李锦裳在渔村灶锅前辛劳煮蚝,已已往130多年。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
做酱,中国人是祖师爷。
与很多劈头于中国的工艺遭遇类似,青出于蓝的日本孕育了龟甲万如许绵延300多年的酱料大家,稳居北美市场第一;而中国古法制酱工艺早已凤毛麟角,20天速成的流水线酱油充斥厨房。
论制蚝油,质料、火候以及什么风味配什么菜式,李锦记是行家。
可是论制酱油,工艺断层,李锦记能做的,是虚心鉴戒日式“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以脱脂大豆和小麦为质料,守住半年发酵期,改良日本顶尖酿造机器,中西合璧,奋起赶超。
在广东新会李锦记生产基地,4套直径20米、年产18万吨的生产线昼夜不息地运作着。
这套装备是举世第一套中式酱油全主动生产线,不仅能主动控温、控湿、控风,还能主动收支质料、翻曲、清洗、消毒、吹干,严酷监测密封环境安全,节流三分之二人力。
凭借精选质料和细密流程,市面上,李锦记是为数不多无需氨基酸类添加剂就可在鲜美度上与日本酱油媲美的中国产物。
然而,要从口碑稳固的龟甲万手中争得一席之地,除了学习上乘工艺,还要有撼动消费市场的品牌力。
李锦记很快找到了突破口。
日本酱油虽好,但其民族喜冷食,酱油主要功能是点蘸。而中国饮食煎炒焖煮一应俱全,李锦记,包罗内地的后起之秀海天味业,都以此为突破,在生抽、老抽、味鲜酱油等中餐调味品类上推陈出新,扎入细分市场曲线逆袭。
1980年代至今,李锦记研发的酱料新品凌驾200种。其首创的蒸鱼豉油和改良款顶级XO酱在华人和欧美市场大获乐成,豆瓣酱、蒜蓉辣椒酱等爆款乃至卖到一些连舆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岛国。

近几年,李锦记又推出方便酱料包、低盐酱油等新品,还跟随神十、神十一冲上太空,获得航天级食品背书,主动适应当代都市人对饮食日趋讲究的潮流,将品牌做得既传统又时尚。
【100-1=0】
“100-1=0”,这条在李锦记厂房里随处可见的“军规”,意在告诫操纵者:一百个步调中只要有一个出了问题,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与部分跨国企业“随机应变”地订定生产尺度不同,李锦记在举世各地的工厂都“同线同标同质”——只执行一个尺度生产线,服从三条安全红线:
一是所有环节必须经过内部全面检测质料及生产安全指标,二是主动邀请政府检测机构,定期识别质料危害及管件控制,三是到场天下食品尺度检测体系,担当不定期抽查。
1990年代初,在国内食品行业还在国际化质量尺度上探索时,李锦记就已获得英国颁发的ISO9002证书,成为全港首家获此殊荣的食品制造商。
“我们的产物按照航天食品来做,是给太空人吃的。”一位李锦记高管曾自大地先容。
在接连跟随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船进入太空后,李锦记将航天级安全尺度列为生产指标之一,成为天下首家最全面运用SAP系统管理的调味品企业:从原质料开始,本身选种、莳植,本身采购、运输,真正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
一瓶李锦记酱油从黄豆到成品,需历时三到六个月,完成936项安全检测。每一批辣椒质料,必须空运至德国Eurofins实验室检测农药残留599种,全部合格再投入生产。
如许的李锦记,在201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企业考核中,成为唯一零缺陷通过的中国食品企业。2017年,美国FDA对李锦记录施二次考核,依然零缺陷通过。

李锦记已一连三年参展中国入口展览会,是天下500强林立的食品及农产物展区里,为数不多的调味品老字号。
它的展台简约质朴,琳琅满目的酱料是唯一的主角。过细看这些产物的瓶身上,都印有一个专属二维码,扫描即可追溯产物信息、批次、生产日期、质料和食用方法,各个环节有源可查。
“在品质控制上,只要你有一件事做错了、做欠好,你的效果就是零。”130多岁的李锦记或许很难概括乐成的秘诀,可它太知道死亡的捷径。
【“必须回到中国内地”】
提及李锦记做交易的本领,一位清华教授曾感叹:似乎一个战略家,每次都能看到迢遥的时机,“那些时机看似遥不可及,但很快就会出如今眷属行进的前方”。
李锦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口,当时蚝油还只能靠人工熬制,架锅烧柴,十几个小时不间断搅拌、加火,售价昂贵。来香港采买的美国客商一看价格就吓退了,更不消说是否担心异国食客吃不吃得惯。
为了打开北美市场,李锦记险些不计资本和风险,不仅大胆赊账,先交货做代理、卖出后才收账,对海外分销商有求必应,而且历代接班人必须亲往北美勘察市场,研究口胃,调制配方,挨家拜访本地中餐馆,一家一户磕下美洲华人市场。
然而,正当李锦记在海外风生水起时,这个盛名在外的民族品牌,却在中国内地吃了闭门羹。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文达抱定“要成就一番大奇迹,必须要回到中国内地去”的信念,在内地普遍消费不起(当时有入口税)、乃至很多人没听说过蚝油这种调味品的环境下,坚持投下数亿巨资,在广东筹建万吨级生产基地。
用当时的眼光看,这差不多是“瞎子跳舞”,盲目乐观。
彼时的香港,何时回归尚未可知,大陆的开放政策还在摇摆,外资纷纷观望,恐怕投资打水漂,只有李锦记不留退路地放手布局。
事实证明,李锦记又看远了一步。
1992年改革开放深化,中国南方经济热得发烫;1997年香港回归,吃了定心丸的港商们一拥而上。而此时,李锦记在新会建立的50万吨级生产基地已经投入生产。

▲李锦记广东新会工厂
转刹时,入口税没有了,本地生产线开工了,内地人的消费本领和饮食需求迅速提升,一时间,吃李锦记的蚝油、酱油变成富裕家庭和高级餐厅里的时尚。
乃至,当年在广东经商的内地款爷,都以吃上一道正宗李锦记蚝油淋汁的蚝油生菜为餐桌美事。
进入新世纪后,李锦记更加内地化,率先踩准减盐酱油等康健概念,赞助奥运会、G20峰会、金砖会晤、搭载飞船,还早早搭上电商营销快车,线上线下玩得溜。
进入内地20多年来,李锦记始终保持每年25%的增速,从未亏本。
目前,中国内地已代替美洲,成为李锦记举世最大的市场份额,仅新会一个生产基地每年生产规模就达50万吨、营收70多亿人民币。
【坚持不上市】
在《胡润举世最古老的眷属企业榜》100名榜单中,最长寿的日本金刚组公司已经生生不息1440年,传承40代。
榜单中没有中国企业。
据商务部统计,现存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仅10%蓬勃发展,90%生存困难,近50%持续亏损,40%委曲盈亏平衡。
研究这些眷属企业,常见的“致死率”因素往往并非经营失察,而是内部失和。
亲情与优点团结,既能产生能量,也会产生窒碍。
李锦记也曾遭遇两次分崩危机。
一次是1970年代,李文达的两位堂兄弟因经营理念不合想要分家,李文达倾尽所有将另两位的股份买下。
10年不到,李文达的弟弟也要求整理股权,高昂的索价让兄弟二人足足打了6年官司,最后李文达以8000万港币回购股份,企业因此陷入财政危机,生产停滞长达半年。
历经两次分裂的李锦记,将眷属和睦视为兴亡之本。
为保障眷属传承,第四代接班人建立眷属委员会,编订眷属宪法,上至股权分配、下至儿女教诲皆遵章办事;凡遇大事,需委员会75%以上投票表决方能通过。
在接班人作育上,李家子女必须兼修中西方文化且在眷属外的公司打拼3至5年后才气进入眷属工作,应聘、处罚与辞退尺度皆与非眷属成员等量齐观。
2017年,李锦记被HR Asia评为“亚洲最佳雇主”,员工均匀在公司工作凌驾六年。
“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你要交易红火,你就要让你的相助同伴和你一起分享乐成和利润。”李文达把这种代价观总结为“思利及人”。
上世纪80年代,李锦记在日经销商大荣公司因扩张太快濒临破产,相助商纷纷追讨欠款。只有李锦记在摸清环境后,不仅暂不收回大荣的欠款,还以赊账的情势继承供货长达1年。
对大荣的资助,让当时在日本名不见经传的李锦记一下成为业界韵事。厥后大荣度过危机,与李锦记相助数十年,其他日本代理商也慕名而来,由此冲破李锦记在日本投入大笔资金却不见起色的僵局,逐步在酱油大国实现业绩腾飞。
如许的故事并不偶尔。在李锦记遍布举世的分销网络中,相助半个世纪以上的供应商、代理商触目皆是。有家供货商乃至与李家相助了3代人,结成100多年的眷属世交。
只管从未公布财报,但李锦记依然登上福布斯“亚洲最富有眷属企业”第30名。据智研咨询数据,在调味品行业中,李锦记市占率为4%,仅次于龙头海天味业的7%,按照后者4700亿元的市值估算,李锦记团体若上市,市值约为2600亿元。
不外,就是如许一家估值千亿的眷属品牌,却始终坚持不乞贷、不亏钱、不上市,与当代资本市场的理念格格不入。
“上市以后,做很多事变出发点就变了。”李锦记团体第四代成员之一李惠森以为。
不外,李锦记的20多家对手们却纷纷上市,发展势头咄咄逼人,这此中包罗“酱茅”海天味业,其不仅劫掠了李锦记开创的蚝油、蒸鱼豉油赛道第一名,也稳坐“酱油大王”地位。
随着“味蕾战役”日趋激烈,4000亿规模的调味品市场机会与风浪并存,李锦记新掌门、第四代传人李惠中依然必要审慎驾驶这艘巨轮,方能基业长青。
——END——
接待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克制擅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接洽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