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汽车天地] 略微“哑火”的上海车展,这几点却很有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3:0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上海车展,少一个雷军。
这是笔者逛车展的第一个感受,信赖不少人也都有此感叹。
去年北京车展,雷军所到之处人头攒动,流量爆棚,今年的上海车展好像有些“哑火”了。尽管也有不少一把手互相串台发声交流,但就是少了那么一些带感,团体乏善可陈,到发稿前甚至一个出圈的热搜都没有。


有人认为车圈就应该摆脱流量,回归理性和严肃的讨论。这话虽有道理,但在此时此地却显得不合适。这可是车展,没有流量和声量,众多产品与技术纵使再惊艳,又有谁会驻足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媒体日两天,各大参展企业的发布会就举行了近200场,不知道各位读者毕竟听了几场?又能记着几场?
没有一个带货能力超强的“头部主播”,就很难打起一场成功的营销战役。这也是今年各家企业的一大憾事。
然而抛开流量来看,今年车展上的诸多产品、技术,以及战略构想和落地布局等,都极具研究价值。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今年上海的车展。
“大车”的竞逐与“小车”的哲学

仰望U8加长版“U8L”官宣;极氪9X车展炸场,剑指40万市场;领克900 2.0T探索版车展亮相;长安深蓝 S09公布售价;乐道L90车展首发……
个个车长超5米,轴距超3米的“大车”扎堆而来,一方面,理想与问界确实将这一市场“炒”得火热;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更深层次的意图恐怕是试图借助“巨无霸”产品,扩充自身产品线,延伸战略版图。


然而,当这些“大车”在展台之上相互较量、针锋相对时,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集中“撞车”式的布局,是否真的意味着一片坦途?它们是否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陷入短兵相接的泥潭,重蹈内卷的覆辙?
在“大车”争奇斗艳的另一面,一个更加微小而有趣的身影悄然登场,它就是萤火虫。在此之前,很多人对高端小车的市场前景表示存疑,因为中国市场一直有追求大尺寸、性价比的惯性,蔚来做“小车”就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车展上激起不小的讨论涟漪。


firefly萤火虫总裁金舸认为,高端小车市场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一个供给问题。“我们更愿意信赖它是供给不敷的。” 金舸预测未来两三年中国“小车”市场规模能到200万辆,从中可以切出10%的高端市场份额,完全够自身发展的余地。
实在,在这个消耗多元化时代,尤其还处在中国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市场,历史已数次证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无限可能。
就像曾经的坦克300,谁能推测越野“方盒子”会从无人问津的冷门小众,到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包括在今年车展上,一汽红旗、吉利银河竞相加入越野赛道。


实在无论是“大车”还是“小车”,本质是中国车企在原来没有触及的领域逐渐渗透,在主力销售区间外再开辟新战场,背后也折射出自身造车实力的成熟化。
对于消耗者而言,这种市场博弈无疑是一件幸事。无论是追求空间与豪华的“巨无霸”,还是钟情于小巧与便捷的“萤火虫”,都能在多样化的市场中找到本身的心头好。
合资的反击:师华长技以制华

今年车展上有一个现象:好多合资车企撤掉了车模,转而投入更多的销售在展台。每当有人参观,销售会都会积极跟进,并介绍产品与各项参数,哪怕一些实习销售对产品不熟悉,也会规矩地加你联系方式,或找主管给你介绍。
这种务实的风气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有一些合资车企如当代起亚、标致、雪铁龙、捷达等缺席,给车展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遗憾。合资之分化,在现在体现得鲜明而具现。
参展的合资品牌不约而同地将重点聚焦到了新能源产品:上汽大众ID.ERA全尺寸SUV概念车,宣告中德合资2.0时代的开启;丰田全球首发了充满中国味儿的铂智7;“MPV王者”别克发布了新能源品牌“至境”;马自达的EZ-60也进行了全球首秀……这些新能源品牌或产品的亮相,无疑释放出合资反击的信号。


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攀升至61%,同比增长8.6个百分点,合资阵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让合资阵营不得不正视,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市场就是那个决定成败的“风向标”。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在车展发布会上直言,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表示要“拥抱中国令人惊叹的创新速度”
如今他们好像找到了“钥匙”,即用中国人的头脑和方法,打造真正满足中国消耗者需求的产品。一百多年前的“师夷长技”,如今竟然反道而行了。
比如丰田在研发体系方面,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从总部移交到中国,并设立两个全新体制——ONE R&D研发体制和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铂智3X就是由RCE主导研发的车型,现在累计订单已经突破2万台,这一成绩已经突破了合资此前的天花板。


中国团队在电动化领域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加上合资品牌成熟的测试研发体系以及过去数十年的品牌积累,带来的叠加效应不容小觑。尤其是品质与安全这张牌,合资势力正强化这一大众印象,这点上中国企业应该谨慎应对。
不过,体系的改变并非一挥而就,对于体量规模巨大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要想真正实现“师华长技以制华”,并非简单的机制改革就能完成。但合资的这场反击,或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增添更多变数与可能。
安全:上海车展第一关键词

“安全”这两个字,被今年上海车展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贯穿整个展会的第一关键词。开年以来的诸多变乱引发的舆情,给行业企业带来广泛的讨论与思考。特殊是4月工信部传出的两则消息,让“狂突猛进”的新能源浪潮一时间冷静下来。
第一个是工信部发布了《电动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2026年7月1日起施行。相对于2020版的国家标准,新国标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逼迫性要求。
第二个是工信部要求禁止车企夸大智能驾驶的宣传,要求车企使用“智驾品级+辅助驾驶”的方式进行描述,避免使用“主动驾驶”等容易引发误解的术语。
一手抓电池安全,一手规范智驾宣传,通过这种方式,为整个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划定了底线。
这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车企大佬们纷纷表态:鸿蒙智行的余承东重提“安全是最大的豪华”;长安汽车朱华荣表示“我们坚持安全是智能应用的底线”;东风尤峥表示“安全永远是我们的技术底色”;广汽集团冯兴亚表示“坚持所有的技术升级,绝不妥协安全底线”。


这种对安全的全民器重,在车展上尚属初次。对于汽车这一关乎生命安全的运载工具而言,再怎么强调安全性也不为过。
之前有媒体将工信部的两次发声比作给行业按下“停止键”,实在并禁绝确。笔者认为,今天强调安全性,正是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消耗者的一致呼声。与其说是官方按下“停止键”,不如说是官方划定了“安全区”,让行业回归正常轨道。
V8的咆哮与闪充大战

中国汽车市场的超大规模导致消耗呈现多元化需求,以是在动力上,燃油、混动、纯电、增程,以致于甲醇、氢能都各有市场。
不过即便如此,你敢信有自主品牌会在车展上发布一款V8发动机吗?长城汽车就这么干了。
展台上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从燃烧模子设计到缸体铸造工艺完全实现自主化,绝对称得上一项突破级别的技术发布。本来以为只有合资车企强调“油电共进”,实在没想到长城可以成为本届车展燃油动力领域的“新惊喜”,燃油电动“两开花”。


“我造这一辈子车,怎么也要弄个V8干一干”,在交流中,魏建军有些自豪:“假如说,场景需要的话,干个V12也未必不可。”
这背后是长城坚持的“泛内燃机战略”——既用油,也用电。因为锚定的是全球的市场,以是长城不做非油即电的割裂选择,而是基于全球用户的需求和场景,让内燃机和电驱系统搭档,使每一款车型更适配本地需求。它不仅为消耗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动力选择,更为内燃机和电驱系统怎样协同共进,实现优势互补,开辟了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大众揽境的第五代EA888、一汽奥迪的PPC豪华燃油平台等,都为车展增色不少。它们用自身存在证明,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内燃机的声音却并未完全淹没,
与此同时,一场闪充大战也在车展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展馆,“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标语随处可见,不少车企都喊出“油电同速”的口号。
比亚迪再度彰显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职位,汉L EV、唐L EV双车同时拿下中汽中央“极速充电之星”的权威认证,新车拥有10C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倍率,1000kW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
小鹏汽车集中发布旗舰轿跑P7+超长续航Max版:充电10分钟,通勤一个月,核心卖点5C超充AI电池直击纯电用户痛点。
东风汽车新一代马赫动力电池,以续航、安全、超级快充和智能为核心亮点,支持6C超级快充,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
华为更是喊出了“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的口号,展区内的全液冷超充桩前围满观众,该液冷终端支持600kW至1000kW功率输出。


宁德时代在车展上大放异彩,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长续航和峰值12C充电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与现在市场上量产的主流4C快充相比,效率提升了300%。只能说不愧是“宁王”。
尽管各家有各家的闪充方案,但实际就落地效果而言难言乐观。比如电池与充电桩的协同问题,超充桩需要匹配车辆的5C电池和高压平台,市面上只有少数车辆满足条件;还比如充电协议问题,如果没有统一标准,超充车型只能依赖品牌自建桩,不仅投入甚多,还会导致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
“油电同速”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从车展上的技术竞速来看,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结语

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带来的创新之路上,产能过剩与市场竞争加剧的隐忧如影随形。
今天车企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消耗者的需求?新合资与自主系的战线又将怎样拉开?技术军备竞赛是否掩盖了背后的资源消耗?中国车企能否真正深入走向世界?
2025上海车展,正在见证这段历史。这些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6A06RWI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