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近期因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宣传与现实功能不符而陷入舆论漩涡,更因对要求退订的准车主实行“60天冷静期”政策引发广泛争议。这场风波不仅磨练着小米汽车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2025年5月,小米汽车陷入了一场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引发的退车风波。面对质疑,小米汽车于5月7日深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然而,车主认为该方案“避重就轻”——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补偿仅为选装费的4.7%,且未覆盖退车诉求。
随着事态发展,从5月12日开始,部分提出退订要求的准车主收到了小米汽车的通知,称将给予“60天冷静期”。通知内容显示:“基于当前现状,您的订单我们不会继续生产。您的小米汽车APP展示的预计交付周期不再具有参考性,原预计交付周期作废。如您想继续提车,您可在60日内,联系我们沟通继续生产。若超出60日您未能沟通申请继续生产,则视您确实无提车意愿,我们再协商取消订单相关事宜。”
这一政策在消费者中引起了强烈不满。准车主贾老师表示:“这(60天冷静期的通知)不是群发的,对于向客服提出了退车诉求的车主,客服就会拿出这个方案。具体就是车主如今说不想提车,小米就会停息生产车主的订单,不再排产。在这个所谓的‘60天冷静期’期间,如果考虑清晰还要车,就重新排产;60天后如果不要车,2万元的定金也不退。就是这样一个霸王条款。”
维权群内的消费者广泛认为,小米单方面设定的“60天冷静期”现实上是在拖延时间,同时通过停息生产变相施压,迫使消费者要么继续等待,要么放弃定金。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给予“60天冷静期”的通知并非群发,但若向客服提出了退车诉求的车主,客服就会拿出这个方案,而2万元的定金也大概率不退。
从法律角度看,小米汽车的“60天冷静期”政策引发了诸多争议。某律师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已经建立,此时单方面提出停息生产,所谓“60天冷静期”,属于单方变更合同推行约定,若未经消费者一致同意决定停产,可能构成合同违约。
该律师进一步分析称:“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重要权利或者排除对方重要权利的,此类条款或为无效。若小米确实单方面迟延推行重要债务,达到法定合同解除要件,消费者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双倍定金。”她认为,整车“退一赔三”的可能性不大,部分补偿或补偿的可能性更高。
另有律师指出,小米在宣传中虽未给出具体性能参数,但使用了“赛道级设计”等表述,这通常应理解为专门为赛道比赛所设计,即小米汽车的前舱盖的设计达到专业的为赛道比赛汽车设计的标准。“我个人理解这涉嫌构成虚假广告”。根据《民法典》,通常需以一方当事人存在根本违约举动,或者存在不可抗力及其他违约举动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情况下,方可赋予守约当事人法定解除权。该律师认为:“所以关键还是小米宣传的内容是否属于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如果消费者重要因宣传内容而选择购买但现实情况与宣传内容不符,则属于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构成根本违约。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退款并补偿丧失。”
有专业人士认为:此案中,小米汽车现实交付的产品并不完全具备此前宣传的功能,已经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如有欺诈举动,消费者可以要求补偿丧失,增加补偿的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
面对小米汽车的“60天冷静期”政策,消费者接纳了多种维权手段。据媒体报道,仅贾老师知道的相关维权群就有3个,群成员从70多人到数百人不等。维权群内,不少准车主将相关情况向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承担区级市场监督管理部分相关职责的北京经济技能开发区商务金融局反映,但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9A07B0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