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回复: 0

研究发现:严寒季节受孕的孩子,成年后不易胖,BMI更低,能量代谢更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4:0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9)]在你出生之前,也就是你成为一个受精卵的那一刻,当时的户外环境就已经悄悄为你未来的健康埋下了伏笔。
[color=rgba(0, 0, 0, 0.9)]最近,发表在《天然代谢》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就带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受精季节明显影响成年人的棕色脂肪组织BAT及其新陈代谢。研究发现,母亲在严寒季节受孕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BAT活性,这与能量消耗增加、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内脏脂肪减少有关。

[color=rgba(0, 0, 0, 0.9)]这一切都与我们体内一种特殊的脂肪组织有关,[color=rgba(0, 0, 0, 0.9)]棕色脂肪组织BAT[color=rgba(0, 0, 0, 0.9)], 与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差别,棕色脂肪的主要功能是燃烧能量产生热量,帮助身体适应严寒环境,这个过程叫做适应性产热。[color=rgba(0, 0, 0, 0.9)] 它的活性高低与年龄相干的体重增加、内脏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干。
[color=rgba(0, 0, 0, 0.9)]研究职员发现,在严寒季节受孕的人,成年后棕色脂肪的活性明显更高[color=rgba(0, 0, 0, 0.9)],而出生季节对棕色脂肪活性没有明显影响[color=rgba(0, 0, 0, 0.9)]。 严寒受孕组检测到棕色脂肪的比例明显高于温暖受孕组(78.2% 对 66.0%,P=0.007),且棕色脂肪活性也明显更高,并且严寒受孕组拥有较高棕色脂肪密度的比例更高(56.4% 对 44.4%,P=0.029),这表明,[color=rgba(0, 0, 0, 0.9)]棕色脂肪代谢命运在成年后的活跃程度,可能在你父母受精前后就已经被环境因素预先设定了[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拥有更高棕色脂肪活性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身体能消耗更多的能量。
[color=rgba(0, 0, 0, 0.9)]研究表明,在严寒季节受孕的人,他们暴露在严寒环境下身体通过棕色脂肪燃烧能量产热的能力,在冬季明显更高[color=rgba(0, 0, 0, 0.9)]。 只管在热中性条件下(27°C)休息时的能量消耗没有差异,但在19°C的轻度严寒暴露下,严寒受孕组的能量消耗有所增加。严寒受孕组的总能量消耗比温暖受孕组明显高约5.8%。 此外,严寒受孕组进食后身体消化吸收食物所消耗的能量,也明显更高。 这些发现综合表明,受精前的环境因素激活了棕色脂肪,足以调节满身的能量消耗。

[color=rgba(0, 0, 0, 0.9)]那么,这种更高的能量消耗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color=rgba(0, 0, 0, 0.9)]研究发现,严寒受孕与较低的体重指数(BMI)增加了棕色脂肪的活性,棕色脂肪活性与BMI呈负相干。 这提示了[color=rgba(0, 0, 0, 0.9)]通过激活棕色脂肪来防备肥胖和代谢疾病的可能性[color=rgba(0, 0, 0, 0.9)]。 这种受孕前严寒暴露带来的代谢益处可能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 这一发现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棕色脂肪在抵抗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保护作用。

[color=rgba(0, 0, 0, 0.9)]究竟是哪些环境因素在受孕前发挥了作用呢?
受孕前的较低户外日平均温度与成年后的棕色脂肪活性呈负相干,日平均温度越低,BAT活性越高。 更有趣的是,较大的昼夜温差在后代成年后保留棕色脂肪的活性。
[color=rgba(0, 0, 0, 0.9)]这种跨代表现出棕色脂肪活性的机制是什么?这可能涉及到表观遗传机制,即环境因素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而无需改变DNA序列本身。 小鼠研究表明,父系的受孕前严寒暴露可以通过影响精子中的DNA甲基化来加强后代的脂肪组织产热。 人类精子中保留的少量组蛋白也携带表观遗传标记,可以传递给胚胎。

[color=rgba(0, 0, 0, 0.9)]根据此研究,下次受孕的时间,尽可能选择严寒的季节,因为孩子成年后棕色脂肪的活性明显更高,有更好的能量代谢和较低的肥胖风险。
[color=rgba(0, 0, 0, 0.9)]参考文献:Yoneshiro, T., Matsushita, M., Fuse-Hamaoka, S. et al. Pre-fertilization-origin preservation of brown fat-mediat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humans. Nat Metab 7, 778–791 (2025).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3A04CJ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