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9)]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股票 城市 投资
[color=rgba(0, 0, 0, 0.9)] 客岁 9 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共同发布了“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发展”一系列举措,此中一条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取活动性,指定用 途购 买股票;而第二条就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引导向上市公司与重要股东贷款支持回购与增持股票。
[color=rgba(0, 0, 0, 0.9)] 当时的市场对此预期甚高,并以“大涨”作出了非常正面的反应。
[color=rgba(0, 0, 0, 0.9)] 其后,就在 2024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表现,再贷款首期额度 3000 亿元,年利率 1.75% ,期限 1 年,可视情况展期 ……
[color=rgba(0, 0, 0, 0.9)] 表面上看,年利率 1.75% 的乞贷本钱很亲民,而且按照央行潘行长在客岁发布会上的说法:先来 3000 亿,做好了,再来 3000 亿,然后可以再加 3000 亿。
[color=rgba(0, 0, 0, 0.9)] 如此优惠的条件,本来预期额度应该“秒杀”,然而,看一下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上市公司已获回购增持贷款额度约只占首期额度的 40.25% 。
[color=rgba(0, 0, 0, 0.9)] 显然使用并不踊跃。为什么?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虽然主流媒体的报道是: 2024 年全年 A 股上市公司累计回购金额达 1476 亿元,创汗青新高,涉及超 2100 家公司;而 2025 年截至 5 月,年内已有超 800 家公司实施回购,累计金额达 430.52 亿元; 4 月以来新增超 300 家公司披露计划,涉及金额上限突破 1000 亿元,形成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回购潮云云。
[color=rgba(0, 0, 0, 0.9)] 看起来回购潮是热火朝天,然而,比对 一下 港股与美股就能发现以下事实:
[color=rgba(0, 0, 0, 0.9)] 1、港股 2024 年回购金额 2021 亿港元,远超股权融资( 1128 亿港元),腾讯( 1120 亿港元)、汇丰( 418 亿港元)等巨头贡献更是显著。 2025 年延续热度,前两月回购超 300 亿港元。
[color=rgba(0, 0, 0, 0.9)] 2、 美股 2007~2023 年间标普 500 成分股累计回购 9.48 万亿美元,远超同期融资规模( 1.89 万亿美元)。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年回购额超千亿美元,成为美股长牛核心驱动力。
[color=rgba(0, 0, 0, 0.9)] 3 、 只管 A 股 2024 年回购金额也是首次超过股权融资,并且在 2025 年延续增长趋势,但 1400 多亿的回购总量相对于 A 股在 2024 年底近 100 万 亿元 市值的规模微不足道,且单家公司回购金额较小(最大的贵州茅台 40 亿元、药明康德 30 亿元)。
[color=rgba(0, 0, 0, 0.9)] 4、 在回购用途方面, A 股以股权激励为主(超 60% ),注销式回购占比不足 30% 。而港股多选择注销; 美股更是注销为主(约 80% ),从而直接提升每股收益。此中苹果 2019~ 2023 年累计注销股份对应市值超 4000 亿美元。
[color=rgba(0, 0, 0, 0.9)] 5、 市场投资人的反应直接就是上市公司回购诚意与力度的 “镜子”。 A 股上市公司的回购短期提振信心,但长期股价表现分化。港股的回购力度最大的汇丰、腾讯等公司 ,其股 价的长期表现较市场平均水平要好得多。而美股指数的长期 “易涨难跌”的表现,更是与上市公司回购力度足够大高度相关。

[color=rgba(0, 0, 0, 0.9)] 
魂魄拷问,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为何多流于形式?
[color=rgba(0, 0, 0, 0.9)] 平心而论, A 股上市公司中有不少经营扎实、业绩稳固的案例,他们也长期坚持高比例现金分红来回馈股东,对于这些 A 股的优等生而言,回购股份也是 顺理成章 的稳固市场与管理市值的举措。
[color=rgba(0, 0, 0, 0.9)] 然而,有能力 “认认真真 ”“ 积极努力 ”地回购股份的 A 股上市公司还是不多。我认为,重要原因如下:
[color=rgba(0, 0, 0, 0.9)] 1、 许多公司赚不到多少真金白银,因此拿不出多少现金来回购股份。
[color=rgba(0, 0, 0, 0.9)] 2、 不少公司估值超贵而大股东认为物无所值,借钱来回购股份没有意义。
[color=rgba(0, 0, 0, 0.9)] 从另一面看, A 股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 一直 都在 “充实利用减持规则”,在非流通股锁定期满大幅减持,也通过股份质押、大宗交易等方式规避直接减持限制。
[color=rgba(0, 0, 0, 0.9)] 例如,股份质押成为变相套现的重要手段:股东将股票质押给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若股价下跌触发平仓线,则通过“被动减持”实现实质套现,无需主动申报或受减持比例约束。个别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高达 99.9% ,一旦股价下跌,银行强制平仓导致被动减持,实质上绕开了监管限制。
[color=rgba(0, 0, 0, 0.9)] 最清楚知道公司真正代价的人,非公司的大股东莫属,他们拼命也要减持的行动就明显白白地告诉市场公司代价不大……
[color=rgba(0, 0, 0, 0.9)] 事实上, A 股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存在大量经营能力薄弱、估值虚高的企业。部门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大股东通过减持套现实现长处最大化,而非长期经营。
[color=rgba(0, 0, 0, 0.9)] 另有不少中小上市公司存在公司治理问题,一股独大,小股东话语权缺失, 大股东通常掌握公司控制权,作为小股东的投资人长处得不到保障。
[color=rgba(0, 0, 0, 0.9)] 
长期而言,A?
[color=rgba(0, 0, 0, 0.9)] 有不少 “专业人士”呼吁重新走回原来的审核制,对上市公司“严加审核 ”“ 减少 IPO ”以确保上市公司质量。
[color=rgba(0, 0, 0, 0.9)] 我认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目标一定是正确的,但通过回归审核制以及控制发行节奏来实现的话,最终效果一定是 “南辕北辙”。
[color=rgba(0, 0, 0, 0.9)] 客岁以来,管理层在散户以及 “大 V 们”的压力下限制了新股 IPO ,因此打新的次数稀疏,幸运中签的收益就比较丰厚,即使是业务普通、业绩平淡的新上市公司,股票在第一天 就 因为 “物以稀为贵”而被炒高到数倍,甚至是十倍、二十倍,疯狂至极。大股东们正静候着机会来“笑纳二级市场“炒新者”送来的大礼包,不减持才怪呢。
[color=rgba(0, 0, 0, 0.9)] 这种无法理喻的新股炒作,正黑白市场化手段限制发新股的后果和代价。管理层以股价涨跌为目标的管理模式,最终是 “按下葫芦起了瓢”,难免一地鸡毛。
[color=rgba(0, 0, 0, 0.9)] 假如回到审核制,过去几年与游戏相关的行业不可能通过,然而,现在人们公认的引领未来的 AI 行业,恰恰是从人们认为毫无前途、令人堕落 ,甚至 被认为是“新期间鸦片”的 “游戏行业”中孕育出来的。
[color=rgba(0, 0, 0, 0.9)] 趁便提一句,高大上的 GPU ,最早只是用于“游戏显卡”,正因为游戏行业的大量需求,养活了“显卡产业”,也把显卡龙头企业英伟达培育壮大。英伟达成了科技龙头公司,部门也可归因到游戏行业的贡献上去。
[color=rgba(0, 0, 0, 0.9)] 而被认为是带领国内 AI 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 DeepSeek, 也同样不是靠审核与规划能弄出来的,是由“幻方量化”的创始人在开发量化证券交易模型时的副产品。
[color=rgba(0, 0, 0, 0.9)] 而有意思的是,“量化交易”在前段时间被一些国内证券市场的“专家们”指责为“割韭菜”“股市下跌的推手”等等,进而呼吁监管禁止或限制量化交易。假如监管听取了这些“专家们”的呼吁,那么无形中就把现在震惊世界的“中国模型”扼杀在摇篮里了。
[color=rgba(0, 0, 0, 0.9)] 从政策应对与改革方向上,我认为,监管部门除了不断推出积极鼓励回购和注销股份以稳固市场(如专项低本钱贷款支持回购)以外,也需要强化减持监管 ,完善质押规则,限制高比例质押,明确 “被动减持”的信息披露义务,并引入减持“冷却期”或与业绩挂钩的约束机制;更需要着力优化市场生态,推动退市制度常态化,清算“僵尸企业”,引导资金流向优质公司,减少大股东套现动机。
[color=rgba(0, 0, 0, 0.9)] 总而言之, A 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目前套现的冲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股份回购往往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其本质上是制度毛病、市场短期主义与企业治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color=rgba(0, 0, 0, 0.9)] 若要从根源上遏制套现冲动,需通过政策完善、市场生态优化及股东责任强化等多维度改革,推动 A 股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从而形成长期代价投资的良性循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6A00286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