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东阳光隐忧:46亿短债缺口悬顶、大股东质押率超90%、张寓帅母子财富蒸发17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4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11日,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73,下称“东阳光”)发布了一份创记录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表现,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亿元至6.6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7.48%至192.81%。
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并未完全驱散笼罩在公司基本面上空的疑云。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三个与“喜报”并不协调的“警报”信号:
首先是高悬的股权质押“堰塞湖”。根据最新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东阳光实业”)的股权质押比例已高达90.96%,重要一致行动人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宜昌东阳光药业”)的质押率更是达到95.68%,大股东的资金链好像正蒙受较大压力。
第二个警报则是令人担忧的短期偿债能力。公司2025年一季报表现,其账上货币资金约49.85亿元,而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高达96.23亿元,存在一个超过46.38亿元的短期偿债资金缺口。


此外,就在这份亮眼业绩预告发布前不久,据《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统计,东阳光的实际控制人张寓帅、郭梅兰母子,其财富在过去一年内从290.8亿元骤降至114.8亿元,大幅缩水176亿元,跌幅高达60%。这一跌幅使他们成为该榜单上财富下跌最为“惨烈”的富豪,甚至超过了万达集团的王健林父子。


一边是“创历史新高”的业绩增长,另一边却是高企的质押率、巨大的资金缺口和缩水的家族财富。这三声刺耳的“警报”,共同构成了东阳光在2025年夏天一曲矛盾的“二重奏”。这家庞大的企业,究竟是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照旧在举行一场危险的豪赌?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火焰:业绩狂飙的三驾马车
根据东阳光公告与财务陈诉,此轮历史性的业绩增长主要由三股强大的气力驱动,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撑公司利润飙升的“三驾马车”。
东阳光2025年第一季度陈诉及半年度业绩预告均明确指出,业绩增长的首要功臣是其化工新材料板块中的制冷剂业务。陈诉期内,作为当前市场主流的第三代制冷剂(HFCs)行业迎来了重要的基本面改善。供给端,国家实施的生产配额制度严格限制了HFCs的产量,使得市场供应格局趋于稳定;需求端,随着环球市场用量的明显增长,供需结构得到深度优化。
在这一宏观配景下,制冷剂产品价格同比快速攀升。东阳光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其在2025年获得了约6万吨的第三代制冷剂配额,位列国内第一梯队。凭借这一明显的配额优势和作为华南地域唯一拥有完备氯氟化工财产链的生产企业的地位,公司能够将行业性的周期红利直接、高效地转化为谋划利润,为整体业绩的明显提升提供了最强劲的支撑。
业绩增长的第二个引擎,来自于公司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业务——电子新材料。受益于数据中央与储能等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持续复苏并提升。东阳光的核心产品,如高端铝箔(包括电子光箔、电极箔)和电子元器件(积层箔、化成箔),迎来了稳固的需求增长。
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陈诉中提到,其化成箔产能稳步释放,规模效应徐徐显现,从而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与成本结构的优化,叠加市场需求的增长,共同驱动了公司电子元器件业务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为整体业绩贡献了坚实的增量。这一增长动力相对于制冷剂的周期性爆发,显得更为稳健和可持续,是公司长期技术积累和财产链布局的体现。
最引人注目标第三个引擎,则是公司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开始显现开端结果。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东阳光首次正式披露,其加速布局的智算中央液冷及人形呆板人业务中,“具身智能呆板人业务已实现业务收入”,这被公司视为构筑“新增长曲线”的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东阳光采取了“互助共建”的模式。在液冷领域,公司与环球光模块龙头企业中际旭创(300308)成立合资公司,意图整合双方在散热材料和光模块领域的优势,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完备生态体系。
在呆板人领域,公司则携手明星创业公司智元呆板人及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互助方,共同成立了“光谷东智”具身智能呆板人子公司。尽管目前贡献的收入规模尚小,但这标志着公司高风险、高投入的新兴业务已经从纯粹的战略构想阶段,迈入了商业化落地的实践阶段,为资本市场描绘了新的想象空间。
缝隙:高悬的股权质押“堰塞湖”
尽管东阳光利润表呈现出一片“火热”,但深入其资产负债表和股东结构,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却显露出三道深刻的缝隙。这三道缝隙,不仅表明了张氏家族财富缩水的原因,也揭示了东阳光将来发展中潜藏的风险。
最直观的风险信号,来自于控股股东层面极高的股权质押比例。根据东阳光2025年7月16日发布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圳东阳光实业已质押其持有的公司股份5.62亿股,质押率高达90.96%。
其重要一致行动人宜昌东阳光药业,质押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5.68%。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整体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为12.64亿股,占其合计持股数量的76.47%。


超过90%的股权质押比例,在资本市场中通常被视为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已远非常规的融资行为,而更像是股东层面面临资金压力的体现。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股东质押融资获得的巨额资金流向了何处?
市场分析以为,资金去处可能有两个:其一,为上市公司自身在新兴业务(如液冷、呆板人)上的巨额投资提供支持;其二,用于输血和支撑家族旗下另一核心资产——香港上市的东阳光长江药业,该公司正面临谋划挑战。
无论哪种情况,都揭示了一个闭环风险:上市公司的战略转型或家族其他业务的困境,正迫使控股股东将自身置于一个极其脆弱的财务境地。这种股东层面的财务压力,反过来又对上市公司构成了新的风险。一旦股价下跌触及平仓线,可能引发的强制平仓将直接威胁到公司的控制权稳定和股价表现,将风险传导给全体股东。
缝隙二:财务流动性压力——46亿短债缺口
第二道缝隙,深藏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之中。依据东阳光2025年第一季度陈诉,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的财务流动性状况令人担忧。
陈诉期末,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约为49.85亿元。然而,其短期债务总额却远超此数。其中,短期借款高达79.6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6.61亿元。两者合计,公司的短期债务总额达到了96.23亿元。用短期债务总额减去货币资金,可以测算出公司存在高达46.38亿元的短期偿债资金缺口。
相关的流动性指标也印证了这一压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的流动比率仅0.86,速动比率为0.72,均明显低于1.0的行业通常安全线,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承压。


这引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利润为何没有转化为现金?”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了2.7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但谋划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58亿元,且同比有所下滑,答案在于营运资金的急剧膨胀。
对比2024年末和2025年一季度末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了1.52亿元,存货增加了约4500万元。而最引人注目标是“应收款子融资”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银行承兑汇票等,从年初的3.16亿元暴增至7.97亿元,增幅超过150%。
这意味着,公司虽然在账面上实现了销售和利润,但大量的销售回款并非现金,而是以票据形式存在。为了驱动收入增长,公司可能向客户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名誉政策,但这直接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金,加剧了自身的现金流压力,使其高度依赖金融体系将这些票据贴现来获取运营所需的现金。
缝隙三:失速的医药板块与家族财富的急剧缩水
第三道缝隙,也是直接导致张氏家族财富大幅缩水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商业帝国中曾经最耀眼的医药板块——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HK)的业绩“坠落”。
2024年,东阳光长江药业的谋划状况急转直下。财报表现,公司全年实现业务收入37.24亿元,相较于上年的62.95亿元,大幅下滑40.84%;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溢利(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19.93亿元骤降至4.83亿元,跌幅高达75.78%。
业绩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其核心产品——抗流感药物“可威”(磷酸奥司他韦)销售的急剧萎缩。据分析,2024年中国季候性流感发病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降落,导致市场需求锐减。同时,公立医院带量采购之外的采购减少,以及产品均匀售价的下跌,进一步压缩了其收入和利润空间。数据表现,可威在国内磷酸奥司他韦总体市场的占有率已从64.8%降落至54.8%。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司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袒露。薄弱的自主研发体系和单一的产品结构,使得当核心产品“可威”的市场红利退去时,公司缺乏后续产品来弥补业绩真空,导致整个医药板块失速。
面对危机,张寓帅启动了资本重组。2025年6月,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阳光药”)宣布拟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将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HK)私有化并从港股退市。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次旨在整合医药资产、集中资源应对危机的“断臂求生”之举,但其能否扭转医药板块的颓势,仍是未知数。
探因与预测——背水一战的豪赌
东阳光当前的战略选择并非一次从容的扩张,而更像是一场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医药支柱倾颓困局下,为求生存而发起的“背水一战”。其现金流的真实状况与对新赛道的全力押注,共同描绘了这场高风险豪赌的全貌。
东阳光2025年第一季度陈诉表现,公司谋划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出现下滑,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巨额负值,且流出规模同比扩大。此外,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上年同期的微量流出转为巨额流入,同比增幅惊人。


这一“利润改善但现金流结构不佳、投资活动现金流大幅流出、筹资爆增”的组合,进一步印证了公司正处于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战略转型期,其自身的造血能力远不敷以支撑其扩张雄心,从而高度依赖外部债务,这无疑放大了其财务风险。
据悉,面对传统业务(如电极箔、高端铝箔、化工材料等)竞争日益激烈,部分领域市场份额受到挤压的现实,以及医药板块的重创,张寓帅领导下的东阳光将将来增长的盼望,几乎全部押注在了智算中央液冷与具身智能呆板人这两大前沿科技赛道上。
这是一个潜力与风险并存的选择。一方面,其瞄准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预计在2023-2028年间将以47.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百亿美元,而人形呆板人财产更被视为拥有万亿级远期市场规模的蓝海。
另一方面,这两个领域也是技术壁垒极高、资本投入巨大、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东阳光的战略是通过战略互助快速切入,例如与中际旭创在液冷领域的互助,以及与智元呆板人在呆板人领域的联手,试图借助互助同伴的技术优势来缩短学习曲线。此外,公司还投资了VCSEL芯片企业纵慧芯光,以补全在数据中央散热领域的版图。
这场豪赌的本质,是用周期性业务(制冷剂)带来的短期超额利润,以及通过高杠杆(股东质押和公司借贷)获得的外部资金,去浇灌两个需要长期培育才能着花结果的新兴业务。
综合来看,东阳光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暴增,更像是一场依赖于制冷剂行业周期性红利的“结构性反弹”,而非内生性、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全面体现。这场亮眼的财务“火焰”虽然炙热,却难以粉饰其商业帝国根基上丛生的缝隙。
控股股东极高的股权质押率、公司自身危险的财务流动性缺口,以及传统业务组合竞争力的弱化,这三道缝隙共同构成了那座巨大的“冰山”,时刻威胁着航船的安全。
如今的东阳光,就如同一架正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它正在奋力为本身更换上两台全新的、动力强劲的引擎(智算中央液冷与具身智能呆板人),这些新引擎预示着将来强大的增长推力。然而,飞机的机身(高企的公司债务)却已布满缝隙,起落架(高悬的股东质押)也已蒙受重压。
它的将来,取决于年轻的机长张寓帅,能否在燃料耗尽、机体解体之前,驾驶这架飞机成功抵达全新的目标地。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对于这位年轻的掌舵者而言,这都将是一场惊心动魄、万众瞩目标考验。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星海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7A03RV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