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任正非之后,又一家企业及其领导人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7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一文。
《人民日报》的头版,是社会观察经济与政策走向最重要、最权威的窗口之一,其版面语言惜墨如金,被选中的对象,大多承载着超越其自身的时代意义。
华为与任正非之后,当长城汽车与魏建军夺目地出现在头版,整个行业都意识到,长城三十五年的坚守得到了肯定,长城汽车和魏建军分别对应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家精神,亦得到了认可。
汽车“轴”人的实业报国
企业是人干出来的事业,企业的气质,往往离不开创始人的气质。
要读懂长城汽车,必须先读懂魏建军。他近乎执拗的“轴劲”,对技能、对实业、对国家的朴素情感,恰恰构成了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企业家精神内核。
最直接的体现,是技能报国的执念,一种敢于向“不可能”亮剑的民族骨气。
松果财经注意到,《人民日报》的报道,始终强调一个核心:“关键核心技能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它对应着技能的自主自强。
这是总书记的叮嘱,也是魏建军数十年如一日的信条。长城汽车始终坚持把关键核心技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技能狂人”的本色一览无遗。
当行业普遍认为大排量高端发动机是外资品牌的堡垒时,长城汽车啃下了4.0TV8、9AT这些硬骨头。产品的突破,对“中国技能不行”的论调进行了有力回击。在魏建军这里,外国人能干成的事,中国人自然也得干成。
这种执念,还体现在不计成本的投入上。
数据显示,长城汽车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占营收比重领先行业;打造了2.3万人的工程师团队。根据“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2025年上半年,长城团体专利授权总量和新能源汽车专利授权量均位居自主整车团体第一。
在“卡脖子”风险依然存在的今天,对核心技能的掌控力,关乎汽车产业链的安全与未来。
而与此同时,这些精神还源自魏建军坚守实业的定力,一种“做难而正确的事”的恒久主义信仰。
汽车行业免不了喧嚣与浮躁,资本市场的勾引与炒作也不会少。但长城汽车和魏建军一直在意的,是造车的本质。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国民产品,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从初心出发,长城汽车自2003年至今累计斥资近百亿,从零开始自建了全球领先的试验体系。
从中国车企第一个安全试验室,到第一个综合性试验场,再到环境风洞、高海拔环境模拟等一系列顶尖实验室,以及2024年建成的亚洲最大的独立安全试验室,长城汽车将大量成本投入到看不见的试验成本中,换回了看得见的安全程度和产品质量提升。
正因为意志坚定,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当行业激进的叙事抢占风口时,魏建军和长城汽车却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长城汽车实现了燃油、混动、插混、纯电和氢能的全动力布局,同时凸显油电协同,推出长城Hi4架构,带来两驱的能耗,四驱的体验,引领高端四驱平权。
拒绝一条腿走路,是对用户需求负责,也是对企业基业长青负责的体现。
一条“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如果说魏建军的精神是旗帜,那么长城汽车的发展模式,就是这面旗帜下探索出的、一条可供行业借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制造业如何从“大”到“强”?汽车产业如何彰显全球竞争力?长城汽车有成体系的思考和实践。
一方面,是从“垂直整合”到“森林生态”的产业升级。
早年为摆脱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窘境,长城汽车走上了垂直整合之路。但它很快发现了“温室花朵”的弊病:内部配套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导致成本高企、创新乏力。
2018年,长城汽车做出了一个极具魄力的决定:将旗下零部件公司全部剥离,让它们作为独立市场主体,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标。
《人民日报》报道中提及,诺博汽车董事长张德慧追念“那段时间真的很难”,但正是这次“断腕”之举,倒逼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今,蜂巢易创、诺博汽车、精诚工科等长城系企业,不仅凭借过硬的实力重新赢回了长城汽车的订单,更乐成进入宝马等国际一线车企的全球供应链,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中独占三席。
独立是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态内的企业既相互协同,又各自独立面对市场风雨,最终共同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是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全球化超过。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今天,企业如何“走出去”?长城汽车再次给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答案。魏建军指出:“国际化不是商品出海,而是品牌出海;不是产品输出,而是产业输出。”
基于这一认知,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完成了从1.0(产品贸易)到2.0(外洋直投),再到3.0(全产业链生态出海)的进化。
长城汽车不再满意于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而是在外洋建设集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即从单一出口转向“研产供销服”全生态出海。
从泰国罗勇新能源工厂,到即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的巴西圣保罗工厂,长城汽车正在将中国的技能、标准和管理模式系统性地移植到全球,并且动员国内的供应链伙伴一并出海。
在巴西,长城多款热销车型得到了巴西总统卢拉的高度评价。
而在全球,长城汽车超1400家外洋销售渠道,正与全动力、全品类、全档次布局的产品布局和深厚的全生态布局协同,降低外洋运营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在为长城带来超过200万的全球销量的同时,更将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实力打包输出,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以中国品牌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
(巴西总统卢拉会见魏建军)
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全球化,也是中国品牌从全球化的到场者向赋能者转变的写照。
产业报国是时代的选择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任正非之后,为何是魏建军?
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一种穿越周期的气力:对技能自主自强的极致追求,对恒久主义的坚定信心。
华为在尖端科技领域顶住了极限打压,为国家书息产业的安全发力;而长城汽车,则在工业基石汽车产业之上,探索出了一条从核心技能自主化到产业生态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魏建军曾说:“民营企业家要知道‘家’在哪里,家在中国;对家,我们要有感情、有责任,更要有信心。”
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企业,更关心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
针砭时弊,是为行业敲响警钟;推动零部件公司独立走向市场,是为激活整个产业链的活力;长城甚至还发起了35岁以上人才专场招聘会,因为这对提振社会信心故意义,长城乐意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在当下这个时代,产业报国的格局,与“家在中国”的深沉情怀,其实同根同源——与国家同频的企业家才是社会脊梁,这也是魏建军的观点。
这种格局,决定了他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最终确立了长城坚持建设核心能力的门路。百年基业来自一锤一钉,长城的恒久主义,也因此更显脚踏实地。
《人民日报》的头版报道聚焦长城,是一种阐述:面对环境的变革,经济和产业的未来,需要更多如魏建军一样平常的实干家,需要更多如长城汽车一样平常,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致力于做强做大民族品牌的产业脊梁。
与其说这是一种关注,不如说是对所有坚守实业、执着创新、心怀家国的中国企业家的共同表彰。说实话,下真功夫,做难而正确的事,他们,正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以致制造强国的最大底气所在。
来源:松果财经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0A088K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