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于@酒尽派,indiabiodiversity,AnimalDiversityWeb,biolib,fws。
40年80斤的老鳖
2025年7月10日,IP地点为云南的博主“@酒尽派”发布了一则视频,不确定视频中展示的鳖物种是博主自己家养的还是他去别人家看到的,总之这只鳖确实大得非常震撼。视频的配文是:“谁见过这么大的野生甲鱼?又名老鳖,养了40年,80多斤。”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只超大的鳖趴在水池中,旁边有个人拿着棍子推动这只大鳖,显然是想要让这只鳖动一动,方便展示给视频拍摄者看。被推动了好几次,这只鳖终于是受不了往后靠了靠,视频拍摄者马上伸出手想去对比,可惜他手不过靠近,我觉得参考性不大,不过博主文案说的数据应该是不浮夸的。
关于这只鳖的身份,不少网友第一反应就是天下最珍贵的鳖物种——斑鳖(Rafetus swinhoei)。有网友表示如果这真的是斑鳖,那博主算是拯救了一个物种!说得这么离谱?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斑鳖的全球数量只剩下不到3只,而且据说都是雄性的!如果这只是雌性的,确实能给该物种的延续增加一点点的希望。
不过看背甲的特征,我敢百分百确定这不是斑鳖,因为视频中的鳖的背甲上有显着的疣粒,而斑鳖背甲团体扁平且边缘浑圆,也无疣粒或棱突。
有疣粒?那有没有可能是珍珠鳖(Apalone ferox)?要知道互联网上展示的大部门“野生巨型老鳖”和所谓工地里挖出来的老鳖的骗局的主角都是外来物种佛罗里达珍珠鳖。有网友也是这么怀疑的,而且非常的确定,毕竟疣粒算是珍珠鳖的标志性特征。
但是要留意了,珍珠鳖背甲上的疣粒,集中在前缘的一排,后缘也可能分布少量疣粒,而视频中的鳖物种的疣粒却是在背甲的中部偏后的位置,离后缘还有一定的间隔,所以也能排除是珍珠鳖的可能性。
还有不少网友怀疑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鼋(Pelochelys cantorii),其实也很好排除,因为鼋的外貌无斑纹,光滑且无疣粒,边缘完整。
下面放一张这几个物种的背甲的对比图。虽然鳖物种看起来真的差异都不大,但硬要去识别下去,其实还能发现一大堆的区别的。因为视频只能看到背甲,所以我就以这个部位的区别来做文章了。
视频中的物种是中南半岛大鳖(Amyda cartilaginea),其背甲是柔软皮质而非角质盾片,颜色是灰绿至橄榄色,上面有很多细碎的黑色斑点,背甲边缘浑圆,颈部和背部偏下位置有显着的纵向疣粒带,跟视频中的鳖物种完全吻合。
中南半岛大鳖
中南半岛大鳖,在国内也被翻译成亚洲鳖,是鳖科软鳖属的大型淡水鳖类,成年个体的背甲长度可达70厘米,已知最大的个体背甲长度达到了83厘米,体重可接近百斤,所以视频中这只个体的体型其实不算是中南半岛大鳖中的大个体。
而网友们错认的物种中,最小的是佛罗里达珍珠鳖,但最大的个体也能达到80斤;而鼋和斑鳖都是体长可达米级,重量破百斤的巨型鳖类。所以中南半岛大鳖的体型其实也就那样吧。
中南半岛大鳖的雄性和雌性从正面看没啥区别,区别主要在腹甲上,雌性腹甲为灰色,而雄性通常为白色;然后体型上雄性更大。年轻的时间,中南半岛大鳖的背甲上图案很复杂,是绿褐色的,然后带有许多黄色或者黑色的斑点,越长大就变得越朴素。
作为典型的热带湿地生物,中南半岛大鳖栖息于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沼泽湖泊中,总之栖息地的水域中需要有淤泥堆积,这是因为它们很喜欢藏在淤泥中休息和偷袭猎物。该物种的吻部极长,可以将自己深深地埋进淤泥中,然后伸出吻部呼吸。它们拥有特殊的“咽式呼吸”,其咽部内壁的结构能够促进水的气体交换,从而大大延伸其潜水时间。
中南半岛大鳖的繁殖能力算是还可以,虽然它们需要20个月才能性成熟,但是雌性每年可以产卵3~4次,每次产下5~30枚卵,这些卵自然孵化得126~140天,但人工孵化可减短三分之一。人工养殖下的中南半岛大鳖一年可达3斤,3年可超20斤。
生得多,长得快的特性使其在养殖业中具备潜在经济优势,但是完全比不上佛罗里达珍珠鳖的服从,因此在我国虽然有人工饲养,但遍及度一般般。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1A02Z0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