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男子因不想上征信网贷后遭砍头息,专家称不上征信的是黑网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紧关闭你的花呗!用得多了征信就花了,以后房贷都批不下来!”
“信用花了也能贷?点这里,秒批,不上征信。”
“多头申请没关系,不上报征信,还是先拿钱周转。”
......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甚至外卖广告弹窗中,这类包装成温馨提示的伪科普随处可见。对不少人而言,当他们对征信制度缺乏相识,或在资金周转告急时,这些广告似乎指向了一个翻身捷径。
然而,现实中等来的,往往并非所谓的“解忧良方”,而是更深的债务陷阱。

在“不上征信”的诱饵背后,隐藏的却是一整条非法放贷、暴力催收、数据滥用的灰色链条。究竟上,正常精确的使用花呗并不会对征信报送造成负面影响,而一味逃避征信,反而让借款人错过了合规金融平台应有的保护机制。

随着央行征信系统覆盖范围持续扩展、消费金融平台牌照制度不停完善,信用记录不光成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也是我国征信法治化、金融羁系穿透化的重要见证。

【一】谁在制造“征信恐慌”?灰产话术背后的操盘逻辑

“我有个朋友说花呗会影响征信,所以他就去贷了那种不正规的网贷,结果还不上款。但最离谱的是,他把网贷的各种联系人填的都是我,最后他跑出国了,网贷的人天天给我打电话发短信,最后只能报警处理。”据荔枝消息此前报道,一位受害人讲述了自己因朋友轻信征信谎言而遭遇暴力催收的经历。



究竟上,利用“征信焦虑”作为话术入口,引导用户进入非正规借贷渠道的情况并不鲜见。除通讯录爆破外,还常伴随着“强制下款”“砍头息”“高息滚贷”等典型灰产操作。
有受害人对正在消息表示,今年5月20日,他收到了一条“放款成功”的短信,并附带不明链接。对方要求其下载指定App并进行验证,随后平台在未进行任何信用审核的情况下,通过私人账户向其银行卡转入1600元,并要求7天内偿还2400元,年化利率高达2607%。在整个过程中,借款人既未看到正式借款合同,也无法选择还款方式,维权成本极高。
对于这一现象,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发布的《征信黑灰产风险观察报告》披露称,近年来,以“花呗影响征信”为噱头的话术,已逐步演变为征信黑产的引流工具。黑灰产操盘者通常采用“伪科普+托品评+私域转化”的路径,以征信焦虑为诱饵,将流量导向各种不正规不合法的网贷平台或其他高价变现途径。
具体而言,第一步是利用“花呗影响征信”等恐慌性标题制造感情,借助平台算法放大曝光;第二步在品评区安排“成功案例”“现身说法”的“托”,诱导用户私信添加联系方式;第三步则转入私域平台,推销下载网贷App,或“征信修复”“代查信用”“贷款绿色通道”等服务,甚至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
《正在消息》记者根据这一路径进行实测,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实验添加相关账号,发现大多数放贷人均夸大“不上征信”以打消顾虑,而在谈及年利率、违约责任与借款合同时,则语焉不详,仅以电子借条替代正式文本。更有甚者,直接推送与借贷无关的“捐卵”“有偿陪侍”等内容,暴露出部分灰色借贷渠道中信息交织流转、繁殖非法业务的真实风险。
一些借助“花呗焦虑”引流的行为,已经被法院认定为“构成贸易诋毁的可能”。今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就作出天下首例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禁令。原来,有小贷公司在微信视频号、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大量发布花呗相关的虚假视频,借此推广“盈小钱”“比融”“小安分期”等,并引流混淆用户认知。法院认为,如不及时克制,将造成难以弥补的荣誉陵犯,裁定相关小贷公司立即删除相关视频,并停止在平台传播误导性信息。

【二】上征信竟是好事?那些被误解的金融安全机制

那么到底什么是征信?为什么要上征信?上征信对个人和平台又有什么影响?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竟一解释道,所谓“上征信”,是指开展信贷业务的机构将借贷人相关的借款、还款信息,如实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就是“央行征信系统”。
作为天下统一的金融信用数据平台,该系统记录的信息被广泛用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因此,征信报告因此常被称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在实际生存中的适用范围远超贷款环节。

宋竟一指出,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提升贷款、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的审批通过率;而征信不良记录,则可能导致贷款利率上浮、额度下调,甚至影响部分企业在招聘关键岗位时的用人决策。
正是因为征信本身的重要性和其在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一些不法分子便故意放大公众的“征信焦虑”,借机制造信息偏差,通过恶意引导误导用户。但实际上,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判断平台是否上征信,即是否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一维度,反向辨认平台是否具备合法合规的金融牌照。
广东省小贷协会秘书长徐北指出,能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机构,通常具备正式金融牌照,并处于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羁系总局的双重羁系之下。“能查征信、能上报征信,本身就是一种强合规信号。”
“一些消费者因为担心逾期影响征信或者受到有心人的信息诱导,选择避开接入征信的合规平台,反而转向打着不上征信旗号的非正规机构,这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倒挂。”徐北说道,“不上征信就意味着平台缺乏正式的风险控制机制,很可能利率超过国家标准,也可能采用更激进或隐蔽的本领控制借款人,例如暴力催收、信息监控等。”
征信制度是对借贷双方的一种保护机制,而非单向的约束。宋竟一表示,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需按要求将信贷信息报送到央行征信系统。合规平台的借款合同条款应清楚明确,包括利率、还款方式、逾期责任等重要信息,不存在模糊不清或不合理的条款。
从羁系角度来看,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征信体系,是推动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步调。一方面,征信数据的共享可增强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辨认能力,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抑制金融风险的外溢。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倒逼金融平台规范运营,通过接入门槛筛选合规主体,清退无照谋划或信息不透明的灰产平台,从而净化信贷生态。

【三】征信报告长啥样?“经济身份证”不是“消费监控”

那么这张秘密的纸上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渲染征信谎言的伪科普里说的“使用花呗信用卡后每一笔消费记录都会表现明细”是真吗?
正在消息查阅了多份脱敏后的征信报告后发现,无论是信用卡还是像如花呗这类消费信贷类产品,征信报告中对应的内容均只有一行记录:包含授信机构名称(如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授信额度、使用余额及还款状态。其中最关键的信息是,是否存在逾期。
这也意味着,不管用户用花呗点了100次外卖,还是一次性付出了一笔观光订单,在征信报告中,都会被统一反映为:“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公司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有效期至某年某月某日,可循环使用。截至查询日,信用额度XXXX元,余额为XXXX元,当前无逾期。”

“花呗报送的是账户维度,不是交易维度。”工商银行某信贷经理指出,花呗报送方式与信用卡同等,不记录每笔消费,也不呈现具体消费内容,属于央行羁系下的标准流程。“征信报告我们主要看四个方面,账户结构、还款表现、查询记录以及债务收入比,别的还会看看是否有司法实行、失信或行政处罚。不会特别关注是否使用了花呗或其他消金产品。”
成都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韦莉娜也表示,合理使用花呗并不会影响征信,不会被拒绝房贷。“上海金融法院在 2023 年的指导案例中即明确:金融机构仅因使用正规消费金融产品拒贷,违反《民法典》第 132 条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该银行经理特别指出,相比于没有任何历史信贷记录的“白户”,银行反而更加偏好正常精确使用花呗等产品的人,“银行希望你会用信用卡、信用贷,有还款意识和意愿,说白了就是会用、能还的人。但是如果你的征信报告上什么都没有,相当于你是一个未知数,你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这对银行来说算是中等风险。”
“所以我们重新梳理一下目前主流的几种征信谎言,主要存在三大误导。”韦莉娜解释道,“一是将花呗等同于‘小额贷款并逐笔上征信’,混淆了报送规则。实际上,花呗所属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作为持牌机构,其征信报送方式与信用卡同等,按月合并上报,并不会逐笔记录消费明细;二是宣称‘使用花呗等于征信变花,银行必然拒贷’,实则假造因果关系。银行房贷审批更关注的是负债率、还款能力与逾期记录,而非是否使用特定产品;三是误导认为‘不上征信才是信用好’,贬低了正规信贷工具的正向作用。究竟上,征信空白反而可能被银行视为缺乏还款履约的参考样本,从而提高风控门槛。”
韦莉娜表示,这类传言的本质是利用公众的金融知识盲区制造恐慌,将正规信贷工具污名化,掩盖逾期、负债过高等真正的征信杀手。“消费者需牢记:征信的核心是履约能力,而非是否使用某类工具,理性用贷、警惕非官方话术,才是保护信用的根本。”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4A03TC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