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交出了一份极其难看的财报:亏损高达22.56亿欧元(约27亿美元),同比大降140%。净收入下降了12.6%,只有743亿欧元。
销量方面,在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下降9%的基础上,第二季度销量又同比下降了6%。特别是“大本营”北美市场销量一连下滑,二季度同比下跌25%。
这家曾以“全球最赢利车企”自居的欧洲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策略失误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归并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Stellantis新任CEO安东尼奥·菲洛萨火速飞抵武汉,与湖北省领导和东风汽车告竣共识,宣称要“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这并非是新官上任的礼仪性拜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与其说这是情怀驱使下的坚守,中法携手推动财产向新提质,倒不如说这是一场Stellantis的“抢救式求援”。
在法系车市场份额一连萎缩的当下,这看似反直觉的决策背后,实则是一场基于全球棋局,对中国市场重要性重新估值的战略举措。
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法系品牌已经不值得拯救。
中国消耗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已形成刚性趋势(渗透率接近50%),而法系车至今仍以燃油车为主力。
法系车在华销量从2014年巅峰时期的74万辆骤降至2024年的6.8万辆,这还是标致、雪铁龙、DS三大品牌的销量总和,这一成绩甚至比不上一些不争气的新势力品牌。2025年上半年法系车销量不足2.9万辆,市场份额占比仅剩0.3%。
销量下滑导致经销商大面积退网,标致、雪铁龙在部分一线城市仅存零星的4S店,DS的经销商更是难得一见。渠道的萎缩不仅是数字的滑坡,更是品牌存在感的殒命。
法系品牌现在想要在中国复兴,几乎即是从零开始。不仅必要加大投入,焕新品牌和产品,重建渠道,更重要的是在造车思维上跟上中国的节奏。
但是,就连合作态度更加积极的德系、日系品牌,现在在中国市场都还是步履维艰,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怎么能跑过务实的德国人和固执的日本人。Stellantis亚洲区经理马克西姆皮卡曾悲观的警告称,欧洲汽车品牌将在中国彻底消散。这并非危言耸听。
放在2023年之前,Stellantis不依赖中国,凭借欧美市场的销量,就可以或许获得丰厚利润。
2022年的时候,前任CEO唐唯实甚至亮相过,将在中国采用轻资产模式:“不必要在中国设厂,可以将欧美工厂制造的汽车出口到中国。”此举在其时被解读为是自动放弃中国市场。
但现在情况不同的是,Stellantis后院着火。销量下滑、关税增长、电动化转型直接导致的是其成本失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其规模与活力仍然是任何跨国车企无法割舍的战略腹地。亏损之下,Stellantis重新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希望做最后一搏。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成本最低的新能源汽车财产链,东风集团拥有完整且领先的三电技能,标致雪铁龙拥有现成的工厂,这有利于Stellantis改善自身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这是欧洲车企们难以复制的优势。
即使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短时间难以提升,但哪怕是直接采用东风本土的三电技能,将现在的标致和雪铁龙旗下的车型进行电动智能化改造,再出口欧洲,对Stellantis的财政报表都会是一个极大的改善。
马自达、福特、本田,都在尝试这种模式。
这是Stellantis重新器重中国市场的原因。救中国市场的法系品牌,即是救整个Stellantis。
问题在于法国人会不会充实放权?
市场已经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同样是中国制造,可以或许在中国卖得好的车,放到海外市场大概率也能卖好;相反,在海外销量好的车,未必能在中国卖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名爵MG,典型的墙内着花墙外香。
二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失败,表面上是产品原因,大部分所谓的针对中国市场开辟,往往还是外方掌握话语权,从产品到营销根本无法真正触达中国用户的需求。
尤其是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新能源车的标准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标准,中国化即是全球化。假如不放权给中方进行产品深度本土化,营销本土化,定价合理化,几无胜出的大概。
东风日产N7、广汽丰田bZ3X给合资品牌外方放权开了一个好头,市场表现也给予了正向的反馈。
从已曝光的消息来看,法系品牌接下来还有三款新车,e5008、天逸新能源及一款中国特供车型组成的产品矩阵,覆盖主流SUV市场。
这将是对Stellantis的刻意与诚意的一次验证。法国人是想拿中国市场做应急的“备胎”,拿几台所谓的本土化小改车型来瞎搅中国用户,还是真心希望学习和用好“中国模式”。(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3A02DU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