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位65岁的老人长期喝浓茶健康出了问题的新闻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实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些品茗误区,只是往往我们没有在意,还疯狂“踩雷”。

本日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我们平常品茗时都存在着哪些误区呢?
[size=1.059em]误区一:茶叶越贵越好喝
很多人秉承着“便宜没好货”的信念,以为茶叶越贵越好,实在不然。“贵”不一定“好喝”,有的茶贵是因为稀缺,有的茶贵是因为年份久,有的茶贵是因为工艺难做……而好喝的茶不一定贵,但一定是得当自己口胃的。

[size=1.059em]误区二:茶越喝越浓
有的人认为品茗的时间越久,喝的茶就越浓,但“浓”是有度的。每个品行茗都是从清淡开始的,随着品茗的经验增加,口胃会有所变重,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像“一半茶一半水”这样的浓度,黑白常不可取的,而且我们也不能长期喝浓茶。

[size=1.059em]误区三:茶叶越新鲜越好
品茗并非越新越好,即便是“喝新不喝旧”的绿茶,制作成品以后,也要过半个月到一个月再喝,因为半个月内新制的绿茶,火味很重,喝了容易上火,且新茶刺激性较大,喝多了容易肠胃不适。而有些茶,比如普洱茶,存放几年再喝口感更好。

[size=1.059em]误区四:饭后立即大量品茗
饭后喝口茶解腻是可以的,但如果一吃完饭就大量品茗,非但达不到助消化的作用,反而会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取,因为茶中的茶多酚会与食品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产生络合反应。精确的做法是饭后半小时再品茗。

[size=1.059em]误区五:睡前品茗一定影响睡眠
品茗会使人失眠是因茶和因人而异的。睡前两小时内喝了绿茶、生普茶等发酵水平低咖啡碱含量较高的茶,对于平时睡眠质量不太好的人来说,就容易失眠,如果喝了熟普、黑茶、红茶这些重度发酵的茶,对睡眠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size=1.059em]误区六:品茗能解酒
起解酒作用的主要物质是乙醇脱氢酶,茶中不含这种物质,所以品茗时不能解酒的。品茗顶多是增补水分和促进排尿,加速酒精的分解物排挤体外。

[size=1.059em]误区七:头沏茶叶都要洗
“所有茶叶都要洗头沏茶不能喝”,这实在是谬论。洗茶更多的是为了“醒茶”,激发茶香,加速物质浸出。一般黑茶、普洱茶等紧压茶需要洗茶,像绿茶、红茶、黄茶等则不需要洗茶,当然洗茶也要看个人习惯的。

[size=1.059em]误区八:为了养壶不洗壶
得了把紫砂壶就当宝贝,热衷于养壶却又用了错误的方式。紫砂壶泡过茶以后,应该尽快用水洗濯干净,而不是为了让壶吸取茶中的物质而不洗它,那不是养壶,而是在给壶积累茶垢。

[size=1.059em]误区九:茶叶有农残不健康
稍微相识一下就知道,农残是不溶于水的,怎么会跟着茶汤进入人体呢?而且除茶叶以外,我们平时吃的大米、蔬菜、水果等都可能有农残,这些食品都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查验及格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

[size=1.059em]误区十:品茗礼节很繁琐
任何事物都讲求“规矩”,饭桌上有规矩,品茗当然也会有一定的礼节规范。以为礼节繁琐,反感基本礼节常识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规矩会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

树立精确的饮茶观,要从“避雷”开始。你“闯”过哪些误区呢?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