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0

大平原(一百九十八)|“油”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9 19:19:32|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油”记
胡付营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油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干系的,从小到大,从墟落到都会,食用油见证着我们生活的变迁。
我是70后,小时间的生活贫苦掉队。记得姥姥曾说过,在生产队那些年,固然我们一家有四五个整劳力,可累死累活一年下来,只能分到几斤棉籽油。母亲也曾感叹地说,当时的日子太难了,有年一个街坊年底只分了几角钱,可是那少得可怜的几角钱装在裤兜里也被摩挲丢了,一个大男人竟沮丧地在大街上嚎啕大哭起来。
记忆中,当时的棉籽油可比现在的芝麻香油稀罕。家里险些不炒菜,一日三餐都是窝头就着一碗自家腌制的水萝卜条。好不轻易盼着炒一回菜,也只是提起小小的油罐用浅浅的油勺掂量着舀一点,着实也就是几滴,说是水煮菜最适当不过了。摊煎饼时,姥姥也只是用油布在鏊子轻轻擦一遍,摊十几个煎饼才舍得用油布沾点油渣再抹一遍。当时我们盼着过年,不为穿衣,不为放鞭炮,为的是家里能炸点腌扁豆和面丸子,好好补充一点油水,可算得上很幸福的事了。
在我八九岁时,清楚地记得大人们说有位病入膏肓的乡邻,由于常年没有油吃,竟趁着家人下地干活时本身拖着病体一步步捱到伙房里喝了两勺棉籽油。大人们唏嘘不已,喟叹生活的窘迫,过后仍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地劳作着。盼着日子能一天天好起来,盼着能过上户户油菜飘香的生活。
分田到户以后,故乡莳植棉花的积极性愈发高涨。种棉花要比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收益要高些,于是棉花产量年年进步。丰收的棉花都要卖到镇上的油棉厂,年底前油棉厂就会根据各家卖棉量和棉花品级分给棉籽油。家家户户排着长队领油的热闹场景一点也不比卖棉花时逊色。分上油的,个个喜笑颜开,水桶、塑料桶、瓷罐齐上阵,手推车、地排车都派上用场,或担或提、或推或拉,都小心地迈着步子、推着车子,生怕打翻了油桶油罐,那可是百口人一年的营养补剂呀!油多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终于见到了香馥馥的炒菜,逢年过节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多炸些菜食。那几年,姥姥让我学会了炸油条,每年最少也能美美地吃上两三次本身做的油条了。望着锅里翻滚的油花,锃亮的瓷盆里一根根嫩黄膨胀的油条,咬一口,松松软软的,香气四溢,感觉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当时,油固然多起来了,可还得省吃俭用,姥姥在用油上还是 “斤斤盘算”,做着长远计划。有一年冬天,姥姥把大哥刚刚买返来的一桶二十斤的柴油当成了棉籽油倒进了小油瓮。幸亏当时还没有领当年的棉籽油,否则损失就更大了。急得姥姥直跺脚,一连好多天,都没精打彩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外出打工、个体谋划逐渐多起来。因侍弄棉田泯灭劳力大、作业繁琐等因素,棉花的莳植面积逐年镌汰。加之人们对康健的认知逐渐进步,大豆油、色拉油、花生油便逐渐替代了棉籽油。可是好多吃惯了棉籽油的老人,以为棉籽油味道更香,炸菜颜色更悦目,总也舍不得更换油品。着实,现在的棉籽油生产提纯工艺大大进步,油品的质量已经是大大改观。我想,着实那更多的是光阴留给老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从费力到幸福的一种回味和守望吧。那滴滴棉籽油里有他们对光阴的感悟和品味。
现在,我们本地的玉米油产量占据天下的半壁山河。整个邹平的玉米油产业稳固,技能过硬,颇有口碑。它带着泥土馨香的秘闻,味道纯正,色泽清澈,深受人们的喜好。我们家的食用油满是清一色的玉米胚芽油,或炸,或烹,或炒,或拌,平淡又康健。上了年纪的母亲尤其喜好,逢人就说见人就讲,活脱脱就是一个玉米油的义务宣传员,看到那幸福的样子,我满心欢乐。
一滴油,印证着期间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见证着生活程度的进步。从资源匮乏到富足,从温饱到康健,从贫苦到小康,每一步都印证着期间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纪录着国富民强的巨大历程。
作者简介:胡付营 ,邹平人,企业职工,文学爱好者,滨州市作协会员。

特约编辑简介:钱杰,1972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任滨州日报社记者、编辑、记者部主任,新闻专业高级职称,现供职于滨州经济技能开辟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任滨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新闻论集《先声夺人》、杂文散文集《一程风景》、网络杂文专栏“搜书志”系列文章等。杂文、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发表于《瞭望》周刊、《大众日报》《支部生活》《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团结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                                                    责任编辑:杨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