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22|回复: 0

如果孩子爱说“随便”“无所谓”,父母要引起重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6:53:56|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家长给我们留言:孩子爱上了说“随便”。▼
一年级的儿子,最近总说“随便”“都可以”“你决定就行”。每当我提出期望,他就开始随便了。刚开始以为他这样的反应是听话,但长时间下来觉得儿子总带着些许无奈,干什么都提不起精力,我隐隐觉得不当,问题出在那里呢?
估计有很多的家长都有类似的狐疑:
“晚上你想吃什么?”“都行。”
“周末自然博物馆去吗?”“随便。”
“新年礼物有什么想要的?”“都可以。”
为什么跟孩子这么难沟通呢?问TA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随便、都可以、无所谓、不知道……
孩子爱说“随便”,不是由于TA真的无所谓,是由于他们总是“被随便”。平时生活中,能得到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太少了。


“被忽视”的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中,“被看见”是一种生存的必须。
但总有一种孩子,他们常常被大人忽视,成为了“被随便”的孩子。
我的表侄就是个常常被忽视的孩子,前年刚高考完时,全家人都在讨论选什么专业好,有说学机器的,有说学医的,也有说选法律的……
他爸爸征求我的建议时,我说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意向呢?他想选什么?他爸爸说:
“他啊,他说随便,什么都能读,让我们帮他决定就行了。”
关乎大学专业这样的人生大事,孩子自己真的会随便吗?他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从未被关注过。

已往表侄的家长总是风俗于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左右他的选择。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表侄徐徐感受到:反正我的想法都是没用的,最后照旧要听爸妈的。
常常被忽视想法的孩子,会变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逐渐变得“佛系”,不愿去思考和夺取,也放弃了与他人协商的机会。
于是这个总说“随便”的孩子,对世界不再布满热情、失去好奇心,并且总感到无聊无趣,甚至自信心不足。
为什么会患上“随便后遗症”呢?
哲学家马克说:人类主要是通过思考方式,来感受世界。
在发展中常常被忽视想法的孩子,更轻易形成负性思维的思考方式——我不可;没人喜欢我;我的存在没有价值。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更加偏执。

“永远不对”的孩子

像这样的话我们肯定耳熟能详:
“你这样不对,我跟你说,你要……”“你这么做balabala……就可以了。”
从孩子的角度听完心田只有一个感觉:为什么我说的,我想做的都是错的?
这个“永远不对”的孩子,是第二种“被随便”的孩子。
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只是我们风俗于直接把最佳方案提供给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高效、最有利的,希望孩子可以走上一条平坦的门路,而不是一条“弯路”。

这样环境下发展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面临选择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随便”,由于他们知道,就算提出想法也会被驳回。
在高校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新生现象”——很多孩子在离开家庭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后,孩子会突然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少年说》中的一位少年罗万豪,就遇到了这样的新生现象。
从小到大,罗万豪一直根据父母为他定制的大大小小目的前进,在父母的正确领导下,他觉得自己超越了身边很多人。
但到了高中,父母不再为他制定这些小目的大目的,风俗了父母规划的罗万豪,失去了父母的领航后,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处于迷茫状态。
从孩童时期就在父母的保护下,不受伤害地发展起来,当孩子离开父母踏入校园,却发现自己缺少独立处理事情的本领。
一旦父母放手,他便觉得自己不可了,他向父母喊话:能再给我一次长远的目的吗?

孩子的发展就像一场试错游戏,TA试错的勇气来源于家庭。
就算某件事真的对孩子来说很难,也别轻易对TA说不可能,由于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造就起来的。
让孩子建立自信,造就自己的成就感,是造就TA独立的优先条件。
试着去做一个陪孩子走“弯路”的家长,让孩子在试错中走向独立。


“被包揽一切”的孩子

第三种“被随便”的孩子,是被包揽一切、缺乏可支配感的孩子。
孩子没有主见,多半是由于有一个太过包揽的父母: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如今还小,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大人跟你说的总归是有道理的。”

风俗于当控制型父母,越来越忽略孩子的感受,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了,自然就“万事都随便”了。
当孩子有独立意识去认知这个世界后,如果还事无巨细地为TA去背负一切,那么这不是爱,而是一种束缚。
打着“为你好”的口号、漠视孩子的选择,嘴里说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但是脑子里满是自己的欲望,这样强势的控制欲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恒久的施压下,在孩子青春期轻易造成一次大发作。
在话题“那些父母强势、被包揽一切的孩子,厥后都怎么样了”中,很多网友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成为不主动、没主见、“被随便”的孩子:▼

不能反驳,由于一些小事母亲就上纲上线,她们永远是对的:▼

对孩子的太过保护会成为一种诅咒,让孩子的性格产生两种极端,要么同样强势,要么特别自卑:▼


是否能融入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和一对父母养育成果的最终标准,造就顺应社会型的孩子才是为人父母的使命。
一味地包揽,大多是建立在家长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上而已,只能感动得了家长自己,感动不了孩子。
学会放手,让孩子脱离“父母”这个惬意区。
写在最后:
作家周国平说: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恭敬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品德的个体。
我们等待一个积极主动、有想法有创意的孩子,那就在平时生活中恭敬孩子自由的意志,把自主权还给TA。
可以是一套衣服的搭配、娱乐时间的安排,也可以是创作一件大人眼里什么都不是的小玩意儿……这时我们得管得住自己,微笑地做一个旁观者,去鼓励孩子身材力行。
想让孩子恭敬自己、恭敬父母的同时,父母也需要恭敬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