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来了。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上述部分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办法》规定的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符合市场预期,考虑到配套政策后,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达标压力不大,在其经营遭受范围内,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
泉源:中国人民银行
我国G-SIBs需满足多项要求
《办法》设置了TLAC风险加权比率和TLAC杠杆比率衡量G-SIBs的损失吸收能力。TLAC风险加权比率指TLAC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2025年起不得低于16%,2028年起不得低于18%;TLAC杠杆比率指TLAC占银行调解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2025年起不得低于6%,2028年起不得低于6.75%。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被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列入G-SIBs名单。
“在TLAC风险加权比率要求的基础上,G-SIBs应同时满足缓冲资源要求,包罗储备资源要求、逆周期资源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源要求。”业内人士先容。
上述负责人夸大,我国G-SIBs应于2025年初达到相应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目前间隔达标时点另有三年多的过渡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财政部将引导和推动相干银行创建完善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内部管理机制,订定并实行分阶段达标规划,稳妥有序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逐步达到监管要求,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接近监管人士透露,虽然TLAC监管指标在盘算方法上与资源富足率、杠杆率指标等较为相似,但TLAC并不等同于资源,TLAC规则与资源监管规则存在显著区别。在合格工具方面,作为损失吸收的第一道防线,资源可以大概计入TLAC,但TLAC更加夸大吸收损失的实质性,除了资源外,具有损失吸收能力的合格债务工具以及一国处置框架下的处置基金(如存款保险基金)等也可计入TLAC。
创设TLAC债务工具
关于此次《办法》订定的根本原则,上述负责人先容,首先,立足国内银行实际,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做法充实接轨。《办法》在总损失吸收能力指标设置、达标要求,合格工具标准等方面与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监管规则保持一致。同时,在存款保险基金计入、投资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的资源扣减规定上鉴戒了国际同业经验,更好地适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实践。
其次,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制度与资源监管制度保持一致性。《办法》中关于资源监管的有关规定与我国现行的资源监管制度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到银保监会正在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源管理相干规定,因此,预留了肯定的政策空间。
再次,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与商业银行处置机制建设相联合。《办法》明白了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分定期组织召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跨境危机管理工作组集会,检察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恢复处置计划,并开展可处置性评估,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的有用处置机制。
尤其是此次《办法》创设了TLAC债务工具。综合业内观点,TLAC债务工具将有助于银行丰富满足TLAC达标的工具品种,进一步完善自动负债的限期结构,提升久期管理的自动性和有用性,更好方单合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负债转型的诉求。同时,债券品种的丰富也有助于债券市场完善定价机制、健全收益率曲线,对构建更加完善的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多条理的资源市场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国际实践看,TLAC债务工具因发行限期和金额更具灵活性,且成本更低,已成为其他国家G-SIBs补充TLAC的重要手段。据FSB统计,2016年以来G-SIBS均匀每年发行的各类TLAC债务工具规模约3000亿美元,资源工具规模仅60亿美元。
助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期的是,《办法》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更有助于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就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言,业内人士表示,G-SIBs具有资产规模大、业务复杂水平高、关联度强、国际活跃水平高、不可替代性强等特点,其损失吸收和风险低于能力事关金融稳定的全局。TLAC要求我国G-SIBs在原有资源工具吸收损失的基础上,增长可以大概吸收损失的其他类型工具,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处置机制,提高大型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强化市场束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殊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多位业内人士称,近年来,以四大肆动代表的我国银行业以应对监管改革办法为契机,以改革促转型,支持提升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资源富足水平显着提升,四大行资源富足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逐步提升。同时,对标全球监管最新实践,实现监管标准一致,也有利于中资银行更好到场国际竞争。
上述负责人表示,总体看,实行《办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影响正面,将引导其健全风险处置机制,提高稳健经营水平,更加注重业务发展与风险抵御能力相匹配,有利于控制其非理性扩张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促进其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