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事后,天气渐凉,秋风渐起,空气中的湿度明显降落,人们就渐渐有了干燥的感觉。“燥”是秋季的主要天气特征,“燥”是秋季的“主气”。为何“燥”会使人不适?如何解决“燥”的“干”尬?
“燥”都是从体外环境中来的吗?当然不是。“燥”也可以从人体内部产生。比如短时间内大量体液的丢失可以导致体内“燥”的产生,包罗大量呕吐、腹泻、出汗或失血。又如,饮食因素的长时间作用也会导致“燥”从内生,包罗长期食用油炸、烧烤、麻辣火锅等食品,反复斲丧体内津液从而致“燥”。还有一些内生的“燥”是因疾病导致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咳喘等。值得留意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误以为自身“湿气重”,长期大量服用薏仁红豆汤祛湿,也有导致“燥”从内生的风险。还有些内生的“燥”与用药有关,长期口服利尿剂的患者经常由于从小便丢失体液而致“燥”。而长时间熬夜或失眠也可能会导致人体自身昼夜节律紊乱,阴阳失调而表现出阴虚内燥的环境。
对于健康人而言,一般在经历短暂的皮肤、口鼻干燥之后,身段就敏捷调解并适应季节更替带来的环境变化。
而健康状态不佳的人,往往会因适应速率减慢而产生更明显的不适,例如干咳、喘气、皮肤皲裂、瘙痒、大便干结等。体质更弱一些且有慢性疾病的的人群,如老人或儿童,在此季节更容易出现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关节肿痛等病情反复发作。也就是说人体环境适应本领的减弱,直接导致秋天的“燥”气对于健康的影响加剧。这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燥”气对人体造成健康的影响的基本缘故起因。而且使用空气加湿器、润肤霜、滴眼液等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历经数千年研究,故国医学解决“燥”的问题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方案。简朴而言,对于从体外自然环境中来的“燥”,治疗方针就是“宣”,通过得当的药物宣散、消灭作用于体表的“燥”气;而针对内生的“燥”,治疗原则就是“润”,即通过特定的药物滋润相应的脏腑,帮助规复脏腑功能均衡。当然,消灭致病因素必不可少。
要解决“干”尬问题,需要从源头明确病因,切不可盲目迷信,更不可按图索骥、胡乱猜疑,一旦出现干燥症状立刻就认定自己患了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认真配合治疗,饮食少辛辣,多清润,少熬夜多饮水,配合得当有氧锻炼是帮助身段早日摆脱干燥困难的不二选择。
王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