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生活艰巨,
但我们仍有选择。
作者:洞见·Allergy
还记得7年前,谁人刺死了霸凌者的15岁少年吗?
他出狱了。
带着一张刑法大专学历,重建了狱中脱轨的人生。
最近,在节目《和生疏人语言》中,这个少年,道出了过去那些年,在狱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也勾起了我们对这起轰动一时的杀人案的回忆。
1
2014年,4月。
距离少年陈泗翰的15岁生日,还有一个月。
15岁之前,他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孩子。
他成绩很好,是班级的优等生,还拿到过“文明学生”的奖状。

犯过最大的错,大概就是早自习偶然迟到三五分钟。
而然,清静优美的校园生活,却在4月30号这天被彻底打破。
这一天,他被殴打了3次。
第一次,在食堂。
那天早上,他起晚了,没来得及在家吃早餐。
去食堂买早餐时,同年级的李明明(化名)无故踩了他几脚。
陈泗翰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踩我?”
对方嚣张地说:“我就喜好踩,怎么了!”

随即,李明明和朋友对他拳打脚踢,直到被食堂阿姨克制。
走的时候,他们没忘朝陈泗翰碗里吐一口唾沫,威胁他“放学别走”。
但,他们没比及放学。
第二节课一下课,李明明就带人去找陈泗翰了。
他们先是拿着一把卡子刀威胁他。
没说几句就开始动手。
一群人在走廊里对他拳脚相向,不停打到了厕所。
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李明明才停手。
事情还没完。
中午放学时,李明明又带着朋友找上门。
他放言:“下午放学再打一架。”
朋友在一旁附和:“你们一人拿一把刀单杀。”

所谓的“单杀”,就是双方各拿一把刀,“互杀”。
陈泗翰咽下肝火,没有剖析他们。
还有一个月就中考了,他不想惹事。
这让李明明更加肆无忌惮。
放学后,李明明又带人把陈泗翰拖进了一个没有监控的小巷里。

图片泉源:李晓芳
以李明明为首的十几个人围着陈泗翰。
“单杀”开始了。
混乱中,陈泗翰感觉同年级一个男生,往他口袋塞东西。
这个男生,也是被李明明霸凌的对象。
塞在口袋里的,是一把可折叠的卡子刀。
还没等他缓过神来,李明明一行人再次对他进行殴打。
危急关头,陈泗翰掏出刀,刺向了对方的胸口,然后转身逃跑。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李明明也掏出刀,刺向他背部。
刺完仍不甘心,带伤持刀追赶,追了十几米,不再追了。
李明明死了。
陈泗翰重伤二级,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2
2014年,6月9日。
刚刚过完15岁生日,在病床还坚持为中考冲刺的陈泗翰,接到逮捕通知。
这一天,距离中考只有13天。
2014年,10月。
陈泗翰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陈泗翰父母认为,儿子的活动属正当防卫,提起上诉。
陈泗翰所在班级55名同学,自发联署盖指模写下了求情信:
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犯。
他曾经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一名积极向上的同学,更是这起事件中的一个受害者,一个必要你们保护的受害者。
哀求法官大人轻判。

但,求情信并没有起到作用。
这个15岁贵州少年,还是迎来了命运的急转。
3
2015年,3月。
初三还未毕业的陈泗翰,走进了未成年犯管教所。
进去的第一晚,天花板的灯光聚满了虫子,掉下来落到陈泗翰身上。
那夜,他只睡了一个小时。
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如果那天我能起早一点就好了,就因为起晚了没吃早餐才去食堂,我很少去食堂的,唯独那次去了。
未管所按照半军事化进行管理,统统皆有规定,按规定起床、劳作、苏息、看电视。
失去自由的日子,枯燥,乏味,日复一日。
而且后背有一条杠的囚服,总在提醒他,身在那里。
逆风的日子,他深陷绝望,幸好碰到了陈警官。
陈警官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是一所特别的学校,要把刑期变成学期黑白常困难的过程,慢慢来。

在陈警官的鼓励下,陈泗翰在未管所的日子,更加努力。
他挤时间读书。
每天只有晚上一两小时的自由时间,偶然更少。
但这点时间是他每天唯一的等待。
为了不浪费一分钟,他白天在车间时就会想清楚,晚上归去要看哪一本书,用多长时间洗漱,安排得很过细。
偶然候,夜里值班,看舍友都已入睡,他就借着惨淡的灯光,把书拿出来看。
陈泗翰不怕刻苦。
他想过,如果每天拿出10-12个小时来做一件事,一年内肯定能到达一个质的飞跃。
这是他从“一万小时定律”中得到的信心,也给了他自立谋生的勇气:
“坚持住,哪怕痛一点,辛劳一点。”
最后,他通过自学课程,拿到了刑法大专文凭。

他还自学吉他和萨克斯风,组了一个乐队。
一开始,他看不懂曲谱,也没人教他。
他只好反复看教材,慢慢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出来后检测视力,近视加深了两百度,散光严峻。
父亲说,这是看坏了眼。
他还被任命为组长。
主要职责是,协助教官管理其他的犯罪少年。
他很负责。
前前后后管理了二三百名少年犯,带他们顺应环境,教他们读书识字。
很多人进来的时候很小,也很迷茫,但他会耐心告诉他们,本身是怎么过的。
他很仔细。
每个新犯的生日他都记得,每逢生日,他都会送上祝福,或者送一些小零食。
他也很暖心。
为了和每个新犯更好地沟通,他会先本身详细地看一遍其个人资料。
如果有人发生矛盾,他会第一时间去了解双方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委曲。
相处久了,很多孩子都很喜好他。
就其他组的成员,都想让他来当组长。
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2020年年初,管教所举行表彰大会。
陈泗翰得到了好几个奖。
他凭借精彩的表现,还得到两次弛刑机会。
4
2020年,8月25日。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是陈泗翰在未管所待的第2264天。
也是他重获自由的第一天。
在律师林丽鸿的帮助下,陈泗翰假释出狱。
可在狱中错失的光阴,让他与这个世界完全脱节。
此外,他还要蒙受“杀人犯”的标签。
可他依旧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亦没有被消磨。
出狱后,他离开家乡,远赴北京成为律师林丽鸿的助理,决心做一名职业律师。
他还保持着和之前一样的作息,每天6点左右起床,开始一天的运动。
一边在律师事务所训练,一边准备专升本考试。
律师林丽鸿很看好他的将来:如果陈泗翰想当律师,肯定会是全中国最好的律师之一。
为何敢下此定论,她是这样表明的:
因为他太了解一个蒙冤的人会遭受什么,他要去改变什么,他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就凭他这股劲儿,就可以打赢很多人。
5
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最让我痛心的地方是什么呢?
被命运伤害过的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在阳光下的。
有些人,受过伤害后,会带着抹不掉的生理创伤,艰巨地度过余生。
而有些人,等他变得强盛后,会挥刀指向弱者,来完成他扭曲的报复。
陈泗翰是不幸的,他被命运无端捉弄了8年,甚至会更久;
但陈泗翰能狱中走出来,从被霸凌的阴影里解脱出来,是无比幸运的。
是谁救了他?
是那位30多岁,曾送过一支钢笔给他的教官?
钢笔上刻着一句英文:
“Never Give Up.”
是那些每个月都会写信给他的初中同学?
他们会鼓励他,为他加油:
亲爱的陈泗翰:不管人生多么的悲伤,也要刚强地走下去。
知道你在里面过得并不好,下次去看你时,一定要向我们倾诉你的烦恼。我们不希望你报喜不要忧。
天气转寒,注意身体。如果别人朝你扔石头,不要扔归去,留着作你建高楼的基石。
来自《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一句话,世界让我挫败,我还舍不得离开。也希望你还是充满自信,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谢谢你,当面对绝望和放弃时,想到还有一个朋侪必要我的帮助,你是我爬坡时的动力。

是从未曾放弃他的父母?
他们每个月都准时出现,跟儿子聊天谈心。
而且不停在儿子为申诉,找律师替儿子辩护。
尽管没有一个人乐意接办案子;
尽管向法院递交申诉状,也被屡遭驳回;
尽管有那么一瞬间,他们曾想过放弃算了。
可他们没有:“如果我们放弃了,儿子还能依靠谁?”
陈泗翰也说本身很幸运:“如果没有他们,我这辈子大概就这么完了吧。”

但在我看来,他最该感谢的是,其实谁人永不放弃的本身。
如果他放弃希望,他能争取到14个月的弛刑吗?
如果他放弃时间,他能考上刑法大学大专学历吗?
如果他放弃本身,他出狱后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
作家周国平说:“可以或许保护你的,永远是你本身人生的选择。”
悲凉的境遇,是陈泗翰无法摆脱的厄运,但他从未在迷失中放弃生活,在困惑中选择堕落。
人生最大的底气,永远是谁人砥砺前行的本身。
不是吗?
6
作家曹又方说过一句话:
所谓成长,就是去担当任何在生命中发生的状况,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对它,解决它,使伤害减至最低。
某种意义上,这不仅是一个拥有大好年华的少年,突然被撕裂人生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
爬坡,转弯,乃至跌倒,一代人终将成年。
成长这个词,不光属于少年,更属于那些跌跌撞撞的成年人。
从这个平凡少年的救赎之路中,我明确了,要不要与生活息争,其实是你本身说了算。
1. 生活最大的监狱,是“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
每个人都是本身的上帝,如果你本身都放弃本身了,还有谁会救你?
真实的监狱是被迫进入的,但“生活监狱”最开始大多都是志愿进入的。
想一想,你被困在不喜好的工作里多久了?
想一想,你被困在一段糟心的感情里多久了?
想一想,你被困在一个早已厌倦的小地方多久了?
面对这些似乎短时间难以逃脱的困境,有多少次,你都说服本身说: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旦你这样想了,你就永远被关在一个监狱里了。
真正强盛的人,懂得将命运把控在本身的手里。
2. 生活乐意渡的,都是乐意自渡的人。
过去,陈泗翰很少乐意提及惨痛的往事。
如今,陈泗翰已经能在镜头前,坦然将这段往事说出来。
说明那些痛苦的时光,他都能渐渐付之一笑了。

种种酸楚与坎坷,没有压垮他,反而练就了他执着、坚韧的性格。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曾像陈泗翰一样,受过伤,迷过路,遭遇过不幸。
想要摆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本身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本身得到救赎。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盛。”
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本身就是那股最强盛的气力。
那些流过的汗,摔过的跤,都会变成你抵抗风雨的勇气和履历。
▽
14岁到21岁的这段时光,我们一般称之为“芳华”。
在不少人心目中,这是人生最辉煌光耀的年华。
可22岁的陈泗翰,不幸失去了这些年。
在采访时,他苦涩一笑说:“我是一个没有芳华的人。”

很多人看到这潸然泪下。
为他的芳华唏嘘,为他的遭遇痛心,为他的将来忧心。
可他真的没有芳华吗?
错过的芳华,都在监狱里重写了,不是吗?
很喜好这样一句话:“尽管生活艰巨,但我们仍有选择。”
所谓生活,不过是心怀希冀,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后退。
点个赞吧 ,当你感到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看看这个少年吧。
你要信赖,生活终会从一寸冰封的地皮里,培养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