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降温
让很多人再次开启“赖床”模式
每天早上
都会和自己的被窝上演一出
“生死离别”的大戏

特别是那些每天都要早起的
“上班族”和“上学族”
不管闹钟响了几次
总是感觉睡不醒
不想和被窝分开

专家科普
起床困难并不只是因为懒
赖床五分钟还有助于保护血管
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让无数“赖床族”瞬间挺直了腰杆↓↓↓


《科普中国》说,
“冬天赖床,并不只是因为懒”
首先,是因为随着地球公转的关系,从秋天开始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极大地影响了人体内褪黑素的释放。
褪黑素负责控制人体的睡眠质量和情绪。但是它在白天主要是抑制分泌的,晚上才铆足了劲儿活动。昼短夜长,褪黑素浓度不能迅速降低,就造成了冬天特别容易犯困。

其次,科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季节性情绪失调”,俗称为“冬季抑郁症”,常发生在秋冬季日照时间很短的高纬度地区。因为户外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变慢,很容易呈现的状态就是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焦虑,影响到睡眠质量。

第三还要从饮食上找原因。冬天大家爱吃的糖葫芦、炒栗子、烤红薯……都是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血糖升高,从而让人变困。

“科普中国”总结说,“天气和身体机能合起伙来搞你,你还能早起得了?”不过,总是因为赖床迟到的也别着急,“这个毛病一到春天立马好转”。

去年5月,美国西北大学Marco Gallio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发现,果蝇触角有一类神经细胞专门负责报告外界的低温,当环境温度低于果蝇的“舒适区”(25℃)时,这种神经细胞就会持续活跃,向大脑发出“寒冷”信号。
虽然果蝇是小型变温动物,但相同的神经环路组织结构很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也就是说,冬天起床困难可能不是因为懒,而是大脑在反抗。
该研究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旗下的Current Biology上。

《生命时报》建议,
“再躺五分钟”?
每年最冷的1月份,都是心梗、中风等心脑急症的高发期。受机体生物钟的影响,早上6~10点,是血压的“火山时刻”,约有40%心肌梗死、29%心脏性猝死在此时发生。
《人民日报》旗下的《生命时报》介绍,这是因为一夜睡眠会使血液循环变慢,血液更黏稠,睡醒后,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冬天气温低,血管更容易处于应激状态,一骨碌爬起床,身体未必能及时适应过来,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发心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避免起床太猛。

《生命时报》建议,清晨睡醒后,宜静卧3分钟,其间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使关节充分舒展活动。随即坐起2分钟,然后下床。这5分钟可以给血管和心脏一个缓冲时间,还可以增强四肢的灵活性,提高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防止受伤。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舒缓身体的小按摩,利于畅通经气、血液流通。

网友大喜:
看吧,我真不是懒!

虽然不能真的赖床五小时
但醒来后有五分钟缓一缓也是好的
容易季节性情绪低落的时候
还是要多注意休息,照顾好自己呀!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科普中国、生命时报等
编辑:玫瑰砂
责任编辑: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