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简单,怎么就不会呢?仔细再读一遍!”
“不是都讲过了吗!怎么又错了?”
“说了多少次了,怎么就是不听?”
有没有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在陪孩子写作业、弹琴、陪孩子玩时,不耐烦、无名的火气蹭蹭往上冒的时候,如许吼过孩子?
心里明明知道:“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定”、“要允许和接纳孩子,孩子才能接纳他们自己”、“父母情绪稳固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父母的脸色是孩子的天空”………
可是在脾气上来的时候,哪儿还记得这些。冷静下来,对自己情绪的不可控制,又会愧疚和自责。
的确,父母情绪不稳固,一个不悦的眼神、脸色,或冲孩子发脾气,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如同老公或老婆冷战、指责、发脾气,配偶感受不到对方的爱一样。
心理学家说:“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是对爱的渴求。”
父母情绪不稳固,不受控制发脾气,本质是通过发脾气,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也就是说,父母脾气上来的时候,是在向外索取爱。那一刻,孩子不仅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还在向孩子抓取爱。
如果孩子平时储存的爱够,父母抓取点儿,就抓取点儿,没啥大不了的。如果孩子的爱也不足,父母再向孩子抓取,孩子就会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表现,不同孩子表现也不同。有的孩子是立即马上表现出来,比如通过大哭、摔门、激烈反抗、不写作业、生病等。有的是缓慢,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开始厌学、偷东西、轻生等,另有的是成年后,内心没有气力、自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走不进亲密关系中等等。
父母也盼望自己情绪稳固,对孩子始终如一的温和而坚定。那么该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打破发脾气、愧疚自责,又发脾气的循环呢?
方法即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因为只需要三步。不简单是因为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改变固有的想法和做法,迈出这三步。
如果你愿意迈步,就来了解一下具体是哪三步。
第一步:接纳和宽容自己。
对,没错。第一步就是原谅自己发过的所有的脾气。
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场,我们周围也有能量场。如下是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图。
霍金斯能量图表
把能量值为200以上的能量,称为正能量或高能量。200以下的能量,称为负能量或低能量。看上面示意图可知,发脾气后对孩子产生的愧疚、自责的心理能量值是能量最低的,属低能量状态。
低能量状态,对孩子成长,没有支持和帮助。而接纳和宽容自己已经发过脾气,就进入了高能量状态。
高能量状态,比如爱的能量状态,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状态。
古人说:“孩子不用管,全凭父母德行感”。
说的是父母如果情绪稳固,不焦虑,淡定、从容,内心充满爱,始终保持在能量值500以上高能量状态,孩子自然茁壮成长。
愧疚的能量值是20-30,属于低能量状态;宽容和接纳的能量值是350,属于高能量状态。
所以打破愧疚、自责,又冲孩子发脾气循环的第一步就是:接纳和宽容自己。接纳自己目前就是这个脾气。告诉自己:“即使发了脾气,我信任孩子有化解不良情绪影响的能力,不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接纳和宽容自己,能量值就从低能量状态,进入高能量状态。
除了告诉自己:“即使发了脾气,也不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外,当有愧疚和自责心理出现时,也可以告诉自己说:“刚才发脾气是我的选择,我选择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两个内在的对话可以帮助家长消除愧疚和自责心理,从而接纳和宽容自己。
神经语言程序学专家研究发现:“接纳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想要打破这个循环,父母接纳自己的脾气是第一步、是基础。接纳了,就是改变的开始。所以第一步,很重要。方向对了,只要迈步,离目标就越来越近。
接下来我们,继续迈出第二步。
第二步:道歉并感谢、感恩孩子
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家长的观点无论有多对,冲孩子发脾气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
家长盼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人。那么家长也要负起自己发脾气的责任,方式就是:道歉。
可以简单的和孩子说:“我爱你,对不起。”也可以和孩子说:“对不起,妈妈(爸爸)发脾气,不是因为你的原因,是妈妈(爸爸)自己的原因。妈妈(爸爸)爱你,盼望能取得你的原谅。谢谢你。”
道歉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妈妈(爸爸)爱他们。不是他们的错让妈妈(爸爸)生气,而是妈妈(爸爸)也有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妈妈(爸爸)承认发脾气的行为不好。
道歉的目的,另有避免孩子未来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盼望父母开心、高兴。有的孩子为了避免父母生气,内在会自动讨好父母,表现得听话、乖巧,逐渐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如果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下意识的讨好周围的人,觉得别人开心比自己开心重要。而自己越来越不开心。
道歉完,为何要感谢、感恩孩子?
孩子激怒家长的瞬间,实在是孩子给家长提供认识自己的机会。有人会想:自己还会不认识自己吗?
希腊德菲尔神庙的石柱上,刻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你知道为何神庙的石柱上会刻这五个字吗?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分为表意识和潜意识。表意识,是表现在外面的言行。是在水面之上,容易看见的部分。这部分意识大约占人类所有意识的5%。
潜意识,在水面以下,隐蔽,不容易被看见和发现。大约占人类所有意识的95%。而人类展现出来,被大家看得见的言行,往往是被在水面下面,看不见的东西影响和控制。也就是人们往往被不知道的潜意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那部分控制着。
潜意识冰山图
比如,有的人,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其他人会觉得奇怪,这么点儿小事儿,至于发那么大火气吗?了解了表意识和潜意识,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回到亲子相处,不同的家长容易被孩子激怒的事情不同。比如,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有的是提醒和要求孩子多次,孩子不听;有的是因为对孩子期待落空等等 。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对孩子发脾气,外貌上看是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是爱,实在有可能是父母潜意识对自己的自责:为何没有教育好孩子,让他或(她)犯错。外貌看起来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期待,外貌上看合情合理,好像是爱孩子的表现。而孩子不按照要求做,或让父母期待落空,父母就大发雷霆,是父母潜意识盼望孩子弥补自己没实现的部分,触动了父母自己的某个痛处。这个外貌上看起来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另有督促监督孩子努力学习的父母,外貌上是为了孩子好,是爱,是负责任的表现。实在是父母潜意识里不信任孩子在作祟。认为孩子自己做不好、做不到。信任是祝福,恐惧是诅咒。这个外貌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诅咒。
最近有一个叫曹茜的女孩上了热搜。她是学霸,在德国留学,不与父母联系有16年。父母厥后双双患癌,得知父母盼望见她最后一面,说:“没时间”。
网上多半是声讨曹茜的。很少有人反思曹茜父母教育女儿的方式。
从曹茜父母求助媒体探求女儿透露的信息和曹茜同学对她的描述,可知,曹茜从小生活在大连农村,父母很疼爱她,从小只让她做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不要像父母再过穷日子。
曹茜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一直很乖,学习很好。高考报志愿时,曹茜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曹茜想报南方的学校,父母想让她就近报个师范学校,将来做个老师,也可以回报他们,照顾他们老两口。
从让女儿从小只要学习好,其他不用做,以及曹茜父母把孩子养育长大的目的是回报父母的思想可以看出,曹茜父母的潜意识是认为女儿是他们未来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对曹茜的爱是有要求和目的的。而带着目的、要求以及回报的爱实在不是爱,而是索取和伤害。曹茜父母最后临终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所以这个被伤害的不仅是孩子,另有父母。
如何不让爱成为一种伤害?那就是对孩子感谢和感恩。当感谢、感恩孩子,就是在爱孩子。这个爱没有条件和要求,不会带来伤害,只会带来更多的东西。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三个老人,分别是爱、成功和财富。一个人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老人说,我们三个你只能邀请一个。这个人决定邀请爱,没想到,成功和财富,都跟着爱,来到了这个人家里。这个人迷惑的问,你不是说只能一个人来做客吗?老人说,如果你邀请了成功或财富,别的两个人,都不会同往。只要有人邀请了爱,成功和财富都会跟着一起去。
家长被孩子激怒的那一刻,就是孩子在告诉家长:“你正在被自己不知道的潜意识操控”。让家长去认识自己。家长应该感谢孩子的这个通知。
一个来咨询的妈妈,高学历,有气质。她此中的一个苦恼是:许多道理,明明很对,儿子就是不听。一讲道理,儿子就很反感,直接关上房门不出来。
爱说教的父母实在许多。是什么潜意识让这个妈妈爱说教呢?
通过沟通发现,她潜意识里,渴望活得自由和有意义。潜意识里的渴望使得她期望儿子将来也要活得自由和有意义。所以要把自己知道的经验、教训统统告诉儿子。盼望儿子听她的,少走弯路,同时满足她有威严和被认可的需要。
当这个妈妈看见了自己的潜意识,把威严和能力更多的放在自己事业上,放在认可、欣赏自己上。同时关注儿子学习成绩、在家的举动和言行,用自己处理事情、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影响儿子。发现偶尔讲一次道理,儿子反而听得很认真。她事业上也有很大的变革。她现在不仅感恩儿子,让她事业上有了突破,而且非常感谢儿子,让她开始享受生命的美好,不再担心、焦虑,而是享受儿子变革、成长给她带来喜悦。
古人说:“知本知末,则近道矣。”
愤怒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对爱的渴求。父母自己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是解决发脾气的根本解决之道。
第三步:家长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
王阳明有诗云: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所以打破愧疚、自责,又发脾气循环的第三步,也是最极办法,就是父母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从根本上解决产生愤怒的源头。
父母为何会对爱有渴求?
父母也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在作为孩子时,被打、骂、训斥,自然或多或少会形成对接纳、包容、认可、尊重、幸福等等爱的渴望。
同样的,如果孩子某个时候表现愤怒,本质也是在告诉家长,孩子此刻需要爱。盼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认可、接纳和包容。
父母自己满足了自己对爱的渴望,爱满自溢,孩子自然不容易在成长过程中,有爱的缺失。父母内在有满满的爱,给孩子的也是真正的爱,不会被潜意识操控,用所谓的“爱”伤害了孩子。
那么家长如何自己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从根本上解决愤怒的源头呢?
感恩和爱是相伴相随的。所以第一个办法就是写感恩日志。感恩孩子让父母学习成长、感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感恩父母、感恩空气和水、感恩生命中每天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第二个方法就是赞美、欣赏、认可自己。
通常让家长写出自己十个优点,有的家长写不出来。如果写不出自己的优点,让他们说说孩子的优点也难。
无论想出自己三个优点,五个优点还是十个优点,现在就可以夸赞自己:“我行动力很强,已经写出自己的优点,并且立即马上夸赞、欣赏了自己的这些优点”。
赞美自己时,内心是喜悦的,此时的能量值就在500以上。
有个妈妈说,“在赞美完自己后,立即就会想,但是,我另有哪哪不好,那怎么办?”
因为她习惯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习惯欣赏、赞美自己。教给她的方法是:一如许想,就把“但是”换成“同时”:“我怎么怎么如许好,同时,我另有哪哪不好”。
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固然,依然建议多看优点,多赞美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就可以赞美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爱孩子的人。如果转发分享了,可以赞美自己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
一个心理专家说:爱自己就是肯定和赞美自己,让自己内心惬意。
使用写感恩日志和赞美这两个方法,可以满足大部分父母对爱的渴求。
爱满则溢。爱自己,满足了自己缺失的爱,再去爱孩子,这个爱,就不会带来伤害。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了,就去习(实践)。越实践,越会发现自己发脾气的强度会减弱,发脾气间隔时间会拉长,孩子的表现,越来越让父母惊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践行,才会越来越深的体会圣人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实含义。非常期待你的变革和反馈。
最后,我们用一个真实的例子,回顾一下如何应用这三步,逐步打破发了脾气就愧疚、自责,又冲孩子发脾气的循环。
一个来咨询的妈妈,此中一个特点是容易被女儿不悦的情绪激怒。她说,每次被孩子激怒,都是孩子先不好好和她说话。孩子一有情绪,她就特别容易生气。爱女儿,但是又忍不住发怒,发怒完又后悔、自责。特别想解决自己这个问题。
这个妈妈描述了一个她被女儿激怒的场景:女儿学校布置作业,要用PPT情势展现。女儿四年级,刚开始用ppt不熟练,孩子有畏难情绪,不开心学校布置如许的作业,不高兴的喊她帮忙。她也特别不开心,生气的指责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平和的请她帮忙。
如何引导她利用三步法,逐步打破不受控制的发脾气,然后愧疚、自责的这个循环的呢?
第一步:接纳和宽容自己
先让她对自己说:“应对女儿不开心的情绪,我选择了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我选择如许做。同时我也有其它的选择。”
第二步:道歉并感谢、感恩孩子
外貌上看,这个妈妈的愤怒是由孩子不好好说话引起的。实在妈妈的愤怒是潜意识在作祟。妈妈期待孩子有话好好说,平和。实际上是她潜意识期待自己的情绪被无条件的认可和接纳,期待所有人都情绪平和、温和的对待她。
建议她回家后和孩子道歉。真实的告诉孩子:“妈妈容易被你不高兴的语气激怒,这与你无关,对不起。谢谢你让妈妈看见这一点。”
孟子说:“爱人不亲,返其仁;礼人不答,返其敬;治人不治,返其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爱一个人,那个人却不愿意和你亲近,那就去看看这个爱,是不是真的爱。也许是披着爱的外衣的恐惧、不信任或者在索取爱。就像前面举的例子的曹茜和她的父母。父母觉得爱曹茜,可是曹茜宁愿选择16年不和父母联系。
对一个人礼遇有加,那个人却对你爱搭不理的,那就要看看自己对人的礼遇,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吗?还是只是做做样子?
管理一个团队,管理的不好,那就要去找找自己管理方面的智慧是不是欠缺。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期望和要求没得到,落空了,都从自身上找找原因。
这个妈妈盼望孩子情绪平和,有话好好说。而孩子没有按照她盼望的做,也就是说,她向外期待的得不到,那么只有反过来“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下功夫,才能得到。
怎么从自己身上下功夫?
第三步: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望
她每天写感恩日志。感恩孩子让她看见自己潜意识的渴望,渴望别人无条件接纳她的情绪。事实上,只有自己才能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情绪。
感恩就是爱。她接纳自己有容易被孩子不悦情绪激怒的特点,坚持写感恩日志。
她分享的感恩日志,有的写在本子上,有的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厥后她反馈说,先感恩孩子,厥后遇到什么事都感恩,努力看事情的光亮面。再厥后是特别感恩自己。
当她开始感恩自己,也开始欣赏、认可、爱自己了。
现在她的情绪不那么容易被孩子情绪影响和激怒,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如她期待的,平和、稳固。
方向对了,学而时习之,就会有效果。
这三步,不仅能打破父母发了脾气,愧疚、自责又冲孩子发脾气的循环,对处理夫妻、领导、下属、朋侪、恋人之间有冲突时,也同样适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愿每位想打破发了脾气就愧疚自责,还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爱孩子的,爱学习的父母,都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打破这个循环,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给孩子营造一个喜悦、平和、幸福的成长氛围。愿每一个孩子都洗浴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身心健康的幸福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