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1

陕西人不仅爱吃面,更会做面,还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9 07:30:0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人,一顿不吃面,就想!
陕西人不仅爱吃面,更会做面
老陕的一碗面 除了风味还有千年的历史
“端一碗髯面春风得意,没撮辣子嘟嘟囔囔。”
陕西常见的面从做法上有扯面、刀削面、手擀面、油泼面、杂酱面、臊子面、干拌面、还有不得不声名在外的“biáng biáng面”……
还有按照地域说的岐山臊子面户县软面、摆汤面、礼泉烙面、合阳踅面、陕北的抿节……
陕西人把吃面叫咥面,咥(die)是吃的一种高级境界,极显其香、其美,大有酣畅淋漓的感觉。甚至让人看着有点“桑眼”
今天我就地域特色给伙计们说三种面,即合阳踅面、岐山臊子面、礼泉烙面。

合阳
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汉族特色面食,偶尔可在渭南的部分县市可见,也大都是从合阳学来的。作为合阳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不论大小集镇,城乡街面,都有卖踅面的店铺或者小摊位。踅面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了踅面。
其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它劲道,厚且筋大,吃在嘴里耐嚼,咽在肚里耐饥,味醇,油香浓郁,辣味悠长,做法方便。

说起来,这个“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这个古音的人着实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着实是一大误会。

岐山臊子面
可查的臊子面历史,绕不开“源于商周、驰名清代”,说起出名当属宝鸡岐山。
臊子就是肉丁。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得好吃还得好看,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得有黄色的鸡蛋皮、玄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是岐山臊子面的显着特色。汤是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而煎、汪即是指面条筷子挑起,入口的瞬间要油多、热的烫嘴。说起出名的岐山臊子面,西安城里有家齐月岐山面馆,算是这些年里味道正宗的里发展比较好的连锁店,一碗面条上桌,趁着热的烫嘴,配上酸辣宽汤,佐以七分瘦三分肥的臊子肉,以及黄花、胡萝卜丁、木耳、土豆丁、豆角、鸡蛋片,分分钟就可以咥掉一碗。
礼泉烙面
说起关中面食,陕西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却未曾吃过。这是由于烙面存在的礼泉及周边地区,由于存在区域较小,所以在面食大省的陕西而言,只能算是小众品类,但是,烙面的来头却一点都不小。
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的烙面,历史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的商末周初,历史故事里,这种面食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而唐时由于李世民的喜欢,被封为御用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9 12:23:5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咋没有乾县的哈水面呢?真是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