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19|回复: 9

李玫瑾:孩子的脾气都是你带出来的!孩子愤怒时,我们该怎么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0 20:39:19|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转自:洞见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让人心塞的消息。
江苏盐城有个男孩因为调皮,弄坏了饭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妈妈替自己赔偿。
妈妈赔偿之后,因为不满孩子的行为,就开始训斥指责他。
效果,男孩不但不认错,反而愤怒地冲上去打妈妈,还掐妈妈脖子。

这下,妈妈也彻底被激愤了,和男孩扭打起来。
还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开了孩子。
这时,他们已经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可妈妈却还在为孩子的行为生气,不停地数落他,最后又激愤了孩子,两人再次扭打成一团。

围观的群众都说,这孩子脾气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
和这位妈妈还有围观群众一样,生存中有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愤怒情绪,最见不得孩子发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因为他们认为,愤怒是不好的代名词,它代表着孩子的行为不妥,脾气不好,是个不懂事的人。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01
愤怒,其实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孩子愤怒时,虽然面上看着气势汹汹,内心却十分恐惧和痛楚。
正如前面那个男孩,妈妈的训斥让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他很害怕很难过,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愤怒了。
他希望通过愤怒,来引起妈妈的关注。
他的愤怒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渴求帮助。
可他妈妈没故意识到这一点,单纯的认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压制住。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输是赢,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一个不被允许愤怒的孩子,和一个不懂处理愤怒的母亲,注定难以共建和谐的未来。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乐说: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没有哪个孩子的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节目《育儿大师》中,有一期来了个让父母特别头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节目里,小花把他爱发怒的特质表现得极尽描摹。
比如,和妈妈一起出门买菜做任务,回来的路上因为又累又无聊,就发火哭闹。

或者,饭前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砸枕头,跑到角落里大哭大闹。

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发火,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后来大家才知道,小花3岁以前,就没跟父母在一起生存过,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
父母长期缺位,小花内心其实是非常缺爱的。
他用愤怒燃烧一切,其实都是在试探父母对自己的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愤怒的背后,是爱和信心的匮乏。
如果我们一味排斥孩子的愤怒,就永远不大概看到这背后的真相。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曾在《倾听孩子》一书中,看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存。
有一年弟弟生日,她按照弟弟之前的要求,给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生日礼物。
可弟弟收到礼物时,却很愤怒,他大喊:
“你为什么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有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辞之后,他就要去摔礼物。
但妈妈没有训斥他,她看见了隐藏在孩子愤怒后的东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器重,对妈妈的爱产生了质疑。

于是,她平静地说:
“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
“我非常爱你,决不乐意伤害你。”
她边说边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从你出生那天你对于我就非常宝贵。”
“在我眼里,你那时是美丽的,现在你依然是完美的。”
听到这,弟弟开始哭了,他们拥抱在了一起。
妈妈接着说:“你想再多知道一点儿你小时候我有多爱你吗?”
弟弟点颔首。
于是他们一起躺下来,互相依偎着,开始回忆往日的幸福。
就这样,在妈妈无条件的爱和认真的倾听下,弟弟彻底平静了下来,并高兴地接受了生日礼物。

心理学家李雪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当孩子愤怒时,我们要把它看成一种暗示,并问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我们只需平静的,温和的,不断给予孩子爱和帮助,孩子就能慢慢变得平静。
值得注意的是,万万不要跟愤怒中的孩子讲道理,更不要斥责批评他。
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意的是对错,并不是他,进而导致亲子联结再次断裂。
孩子愤怒时,接纳的效果远比说教要大得多。
在美剧《小谢尔顿》里,有这么一幕。
小谢尔顿突然在餐桌上发脾气,并愤怒离座。
可他爸爸找到他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认真地听他说狠话。
直到小谢尔顿发泄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边,跟他分享他同样糟糕的一天。
并跟他说:“所以,我理解你经历的事情。”

爸爸的接纳,让小谢尔顿很快平静了下来。
所以,最后小谢尔顿对于爸爸提的建议,都欣然接受了。

一场怒火,就此彻底熄灭。
所以,面对孩子的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纳愤怒,看见需求。
只有这样,孩子才气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会乐意对父母敞开心怀,才会乐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才气学会更合适的表达愤怒的方法。
04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孩子的脾气,是家长带出来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心态、好情绪、好未来。
然而,再优秀的孩子也会有愤怒的情绪。
只有懂得好好回应孩子情绪的父母,才气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爱,能穿越愤怒,联结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和我们越走越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01:02:2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上我也对孩子犯了错误,没有管理好自己坏情绪伤害了宝贝幼小心灵下不为例,随后给她道了歉,从今以后学会管理控制好自己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02:17:3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鸡汤文 有的对但不能完全苟同 最后文章也没有给出最开头那位母亲应该怎么做 其实孩子和妈妈两次打在一起 问题显现出来表面看是完成时 实际已经是过去式了 相当长的滞后性 教育孩子没有唯一的答案 答案对错与否也只能很久才会显现 不同的孩子也不能生搬硬套这种鸡汤文 不是鸡汤不好喝 选择自己认为适合味道才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07:23:2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贤云: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子女叛逆不孝,父母要反躬自省。[心][心][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07:37:2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孩子愤怒不是因为觉得没人爱,而是觉得妈妈的喋喋不休实在忍无可忍!这个妈妈的喋喋不休指责教育方法不是很好,孩子无法接受妈妈当众不停的指责,孩子也有自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09:28:0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体感受很快会因为有太多不确定性而变得毫无意义,生物算法基于生存发展的本能将会量化个体发展的有利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10:43:5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发脾气我从来不阻止,但是他每次发脾气就动手打我,我实在忍受不了,就打他骂他。我可以接受他发脾气,但不能接受他动手。而且只对我一个人动手,我这个做妈妈的也无语了,像有仇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20:36:1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两个孩子脾气都好,随我先生,结婚十七年基本没见他红脸,对孩子们非常有耐心,也愿意带孩子,我脾气暴躁,但婚前有约定不打骂孩子的,这是原侧和底线,再加上我是个话非常少的人,一般都是先生和孩子沟通多,先生常和孩子们说,妈妈身体不好,不要让她生气。所以孩子们都让着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 19:37:4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打孩子,行为反作用力,就是教孩子打人;父母骂孩子,行为反作用力,就是教孩子骂人!为什么?孩子不用教,全凭父母的德行感!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4:13:1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生气是不知怎么表达自己内心,想必有愧疚,不安和惶恐。但父母在公众场合喋喋不休,让孩子觉得烦躁和没面子。各种负面情绪一股脑儿的发泄转化为暴力、哭闹等。这时父母自己的情绪也很难控制住,结果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