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个中午,小艺都非常郁闷。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午休时间,小艺钟爱的一本动漫书放在宿舍的床上,不知被谁拿走了,怎么找都找不到。
同寝室的同学都说没看见,可小艺明明记得自己刚才就是把动漫书放在宿舍床上的,只是下楼取了个快递而已,回来就不见了。
为这事,他跟宿舍的同学争执了起来,刚好被楼管的老师撞见了,说午休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又莫名其妙挨了一顿教育。
他以为好委屈,一下午都以为郁闷,刚好父母来电,顺便倾吐了一下。哪知父母的一句安慰“孩子,别抱怨,小事一桩”,让小艺愈发不开心了。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情,哪个父母不是劝慰孩子想开看开呢?
而其实,这样的教导是有缺陷的,如果成年人长期、持续这样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饰演这样的“开示”尊者,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你一味地教导,忽略了孩子吐槽的真实感受,营造了无益于孩子成长的“无效环境”。
01、什么是“无效环境”?
“无效环境”是《最亲密的陌生人》作者,美国举动技能与举动技能研究中心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临床医生的心理作家莎丽曼宁提出来的。
他认为,“无效环境”就是有些家庭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回应,甚至,孩子的反应被成年人认为不准确、不真实、不重要或病态。
比如,孩子说不喜好吃青菜,父母回应说:“你一定喜好青菜,每个人都喜好青菜”;
孩子说饿了,父母会说:“怎么会呢?你刚刚才吃了东西”;
孩子考试得98分,父母会说“为什么就98分呢?我知道你本来可以考100分的呀”
孩子与小伙伴闹别扭,甚至被打了,父母会说“以后不要再跟她玩了”
……
也就是说,父母并不明白孩子表达的真正目的和情绪是什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一厢情愿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替孩子做答,替孩子决定。
而许多时候,父母的反应可能只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出发点绝无恶意,却不知这种无效的环境反馈与孩子的真实体验相去甚远。
02、随处可见的“无效环境”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撒谎,那么对他来说,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险些是不可能的。负罪感会让他怀疑人们是否会相信他。长大后,受人猜疑的感觉依然存在,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感情。”
之所以会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撒谎,常常源于无知的父母。
无知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鸡同鸭讲”。鸡永远无法教鸭怎么做一只鸡,它们只能教授孩子怎么成为一只鸡。当然,鸡不见得比鸭好,鸭也不见得比鸡好。它们只是差别而已。
无知的父母很少意识到这种差别,大概根本就不承认这种差别:对于鸭来讲,自己就是鸭,硬要将它训练成为一只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尝试着把孩子变成与自己大相径庭的人,这是许多父母的潜意识。
由于无知,所以没办法。
“无效环境”的来源还来自于父母对孩子举动的“束手无策”而“过激管控”。
常常会看到一些妈妈带着孩子在安静的咖啡厅,可孩子就是坐不住,各种闹腾,父母越让他安静,他越闹腾得厉害,最后,被父母拎出咖啡厅一番训斥,大概干脆不管让他面壁思过;
大概超市里,孩子非要玩自己喜好的玩具,哭闹不停,家长不是训斥就是抓着他离开商场……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父母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你这样是“不可接受的”、“疯狂的”、“错误的”、“必须惩罚的”……长期在这种“无效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人要么更加情绪化,要么极度压抑情绪。
“无效的环境”产生还来源于父母的自恋、忽视、虐待、恶习……
"无效的环境"不止在家庭,还有学校、社会、排挤他们的伙伴……
“无效的环境”让孩子的情绪系统被高度管控,自主、自主、理性、逻辑思考能力等都严重受挫。
“无效的环境”的环境影响孩子,被影响的孩子反过来继续作用于父母和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
但父母如何无条件地爱,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有效”?
03、规避“无效环境”,应该怎么做?
“好的教育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朴拙和信心”
生命的成长,无教育,无不教育。没有人生来就能当好父母,但既然当了父母,就应该幸不辱命,负担责任。
首先,应该明确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焦点,给孩子营造安心成长的环境。
健康家庭的成员关系,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应该是首位,只有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定海神针”,父母才可能给孩子做正确的爱的示范,只有不偏颇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安心成长。
其次,父母要牢记养大孩子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不抱怨不焦虑。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外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养儿不为防老,而是要把他们推到更广阔的世界,独立而自主地生活,自力更生,成家立业,完成新一轮的爱的循环。
其三,父母也是职业,父母也是需要再学习的。
父母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一个固步自封的父母不仅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很多时候,很可能就是“无效环境”的制造者。
除了家庭、父母,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有效成长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