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71|回复: 0

[城事杂谈] 霍去病18岁一出征,为何就能带800骑兵?考证汉代部曲制细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9 13:34:3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2183,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关于两汉时期的兵制问题,历来多有讨论。而目前无论是学界,照旧民间,基本上都认同了部曲制的说法。关于部曲制,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子小议》(下简称李文)一文的整理出的“伍什队官曲部校军”八级体例被诸多学者,爱好者所沿用。而此中的一曲二百人,一部四百人说法更是广为流传。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五曲部,以及部校同级的观点。本文拟将对此二说进行一个梳理。
二曲一部,部校分级说

首先,笔者先捋一下李零的“伍什队官曲部校”七级体例。如下表:


前五级的伍什队曲,基本没有异议。但在曲与部的关系上,李文中解释以前曲后曲多见为佐证,同时从后文其引用《通典》来看,可能此观点还受到《通典》中“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记载的影响。
此观点在孙闻博先生《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一书也被沿用。该书第一章第四节提到“汉代部队体例中,部辖400人,曲辖200人。” 其前文还提到张家界古人堤所出东汉简牍10号封检所作肩水候官部队组成环境,见下图:


从该简文所反映的十支部队来看,每支兵士皆在30-50人左右,暗合前文所提50人队体例。总人数373人,大体当于一个四百人司马部,可以印证两曲一部之说。至于简文中的城中右部、城中中部等部,则指的是边塞烽隧系统中的“候官,部,隧”的“部制”,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就此略过。
然后就是部校二者关系及校一级的人数。李文中认为部跟校是上下级关系,五部一校,所引论据为上孙家寨简文中“以校干行,军尉斩” 以及《后汉书-百官志》“上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认为上将军所设之营便是简文中的校。按照其一部四百人的观点,得出一校二千人之说。而《通典》中同样记载“二部为校” 认为部校为上下级,唯一不同在于《通典》的校为两部制,即八百人校。


五曲一部,部校同级说

接着,再捋一下,五曲部,部校同级的观点。该观点整体体例见下表:


在笔者所见专著中,还有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军制史论》也采用此体例。惜《史论》未对各级体例的人数进行考证。
而五曲部,部校同级这一观点出自白建钢先生的《青海木简与汉代部队》(下简称白文).白文首先是就李文中认为只有前后曲的观点进行驳倒。按白文的释读,简文出现“当”作为汉代布阵专用军事术语,一当为一曲,一个军阵一般由前后左右中五个当组成,也就是五曲。若按李文中的,就需要两部一曲额外编组才能组成军阵。
所以,必有一级体例是要由五个曲组成,才显合理。那自然就是曲上级的部了。另外左右曲的建制虽未见于上孙家寨简中,但白文引《罗布淖尔考古记》汉简中出现“左部左曲候”“部右曲候”“右部后曲候”,以及《汉书-匈奴传》:“右曲候任商等”等记载,阐明左右曲是存在的。


然后就是部跟校的关系,白文认为部和校是一个单位的两种称谓,所引有《史记-李将军列传》:“诸部校尉以下” 《汉书-南粤传》“故其校司马苏弘” 《汉书-赵充国传》“召诸校司马”...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校与部是同等的,区分在于主官,不置校尉时,司马领部;置校尉时则校尉领部。分为校尉部与司马部。人数上是雷同的。这点可从记述西汉汗青的诸多文献中得到反映,见下表:


另外,亦可从东汉环境反推。李贤注引《汉官》记各校尉“领士七百人” 所反映的是东汉北军校尉的环境。按孙闻博所述,东汉北军诸校所领戎马少于西汉,则西汉时北军诸校兵数或也在千余不等。
由上可以确认,至少西汉时期,一部,无论是校尉部照旧司马部,人数都是较为固定的,在千余上下浮动,且一千当为定制。再按无异议的一曲200人算,则一部为五曲。


总结

综上来看,两种观点均有例证,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能佐证李文观点的例子,均为东汉及东汉以后的资料,如《通典》为唐代所作,张家界古人堤汉简为东汉环境。而佐证白文观点的例子,则均为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以前的环境。所以,两种观点其实都没问题,只不过白文的观点是反映西汉中期后的环境(西汉初环境较为复杂,以后有机会再作讲解),而李文中的观点,则反映的是东汉的环境。
不过,这里照旧要做个额外阐明,即,古时部队体例有常制也有变通,还有同名问题,如前文所述的部制,有烽隧体系中的部要进行区分。
本文所述的两汉部曲制,更多是整个两汉军制体系中的一种体例环境,不可一概而论,如两汉中央军体例中,同样为司马,东汉卫尉体系下,南宫南屯司马所部不过百二人,甚至达不到两曲标准。更有如北屯司马,玄武司马这样所部不过三十八人的环境。而东汉北军方面的校尉部则有一校七百人的体例,基本达到西汉一部/校的体例。所以,谈论到古代军制,照旧要视环境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子小议》,《考古》1983年第六期
白建钢:《青海木简与汉代部队》,《文博》1986年第一期
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109A03GF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