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73|回复: 0

[本地新闻] 星云法师如何看待生与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4 08:57:0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图:星云大师(1927-2023)
星云大师出生于战火弥漫的年代,一生走过无数次生死边沿,也曾为多人的生死做过服务。对于生死,大师认为「人生本来就一直在『因缘果报』里流转,也在『死亡边沿』接受检验。有信心的人,无论生死危亡,统统尽付笑谈之中。实在说,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就等于人晚上睡觉,白天起床,就是这么简朴。」
大师以自身的经历,曾在多个场所为大众阐述生死问题,并对此有独到见解。本版特别择要大师的重要论述,与读者共同见证大师的慈悲与智慧。
星云法师看生死
来源 | 人间福报社
图 | 田旭桐
生死一如
对于生死的问题,大部门的人都是茫然的,乃至避忌不谈。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如果知道生是怎么一回事,自然就知道死的真相了。
人从入母胎、出生、长大、成家、立业、朽迈、生病至死亡,这就是生死的现象;可以说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之路了。乐观的人,将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淡些,但是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并不彻底,更不能给人积极向上的作用。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凌驾死的恐惧,以为死就能解决生的痛楚,而作出愚蠢的行为。这种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又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差别于世俗。过去有一个人老年得子,欣喜万分,一禅师却在门口痛哭这个家里多了一个死人。因为事实上,「生死一如」,生的时候就应知道会有死的一天。生死如同一张纸,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会死,死了又再生。
佛教以「乔迁之喜」来形容生死,房子旧了必须搬一个新居,衣服破了应该换一件新衣,身坏命终也会赋予另一个新的躯壳。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死循环,本来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都是一种解脱。


老病死生
人间佛教是提倡欢喜的,因此在面对「生老病死」也要能欢喜。但面对生、老、病、死要如何转念,才会感到欢喜?
老,虽然有很多的不方便,但由于老成持重,思虑缜密,能够提供许多良策;因为年老的人,人生履历丰富,这些都是处世的智慧。
病,就算老年有病在身,也是很自然的事,要学习与病为友、以病为乐。虽然身体生病了,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理要很康健;即使有病,也要像没有病,做到像佛陀所说的「身苦心不苦」。
说到死,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的法则。佛教对死亡称为「往生」,让人感到生命不是死亡就算竣事,因为在佛教看来,死亡只是肉体老朽后的淘汰,生命可以依其心念、愿力,往生到更善、更美的去处。
信仰净土宗的信徒,相信往生以后还可以乘愿再来,所以「往生」一词,让人对生命怀有无穷的希望。因此,对于往生,早也好、迟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因为生了必然要死,死了还会再重生,能够有此体认,生死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挂碍的了。
虽然,苦是人间的实相,但是认识了苦的真义,我们可以转苦为乐,可以转迷为悟,重点是我们要会转。所以我现在把「生老病死」,改为「老病死生」。因为把「死」摆到最后,意味着生了会老,老了会病,病了会死,死了以后似乎就没有了,让人感到毫无希望,人生凄惨,也让各人都怕死。
反之,「老病死生」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老了会生病,病了会死,死了会生;生了就有希望,就有未来,生了会更好。我以为「老病死生」只是顺序换一下,但对人生的观念会有帮助、有贡献。


生命在那里
生命在那里?偶然候,我们会看到被斩成两段的蚯蚓,头尾各置于一处,切断后的头在动,尾也在动,那么生命究竟在头部,还是在尾端?经过细致分析,科学家发现动的不是生命,而是能量,之所以会动,是因为一息尚存,还没有效完。当有限的能量耗尽时,头不会动,尾巴也不会动了。因此,生命不在头部,也不在尾端。

佛教里「涅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214A01EI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