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13|回复: 0

[城事杂谈] 民国大校场|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7 14:58:4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末叶,国内民族矛盾和阶层矛盾交织,帝国主义列强恃强凌弱,对中国瓜分豆剖的野心日益昭显,内忧外祸之下,泱泱中原已成累卵。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共和苦苦抗争,甚至献出宝贵生命,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就是其中一员。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范鸿仙附葬中山陵的议案
不娶“裹足女”
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一个自耕农家庭,其先世以农桑为生,清苦贫困,但有耕读的家风,在当地算得上是书香人家。他自幼聪颖好学,除四书五经外,博览群书,研读中外书刊,十年寒窗使他学问大增,见识超群,闻名于乡里。范鸿仙从小由父母做主与妻子李真如定了娃娃亲,可谓青梅竹马,但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未婚妻在裹小脚,几次劝说不听后,他就跑到对方家里对着未来的丈人、丈母娘厉色说:“你们要是再给她裹脚,我就退亲。”岳父岳母只得让步,范鸿仙不满封建流毒对妇女的践踏糟踏, 就这样娶了一个“大脚婆”,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青年期间的范鸿仙经常听父亲报告太平天国反抗清廷的故事,从小受到反清思想的熏陶,又亲眼目睹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困苦不堪,最终萌生了反抗封建独裁、追求民主平等的革命思想。


范鸿仙以“孤鸿”笔名在《民立报》上发表的短评
如椽巨笔 宣传革命
1906年范鸿仙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为唤醒大众,宣传革命,1908年范鸿仙赴上海办报,盼望“藉报章鼓吹之功,尽响导国民之责”,同时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党人。1909年范鸿仙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以“孤鸿”“哀鸿”为笔名发表时论、短评、杂文等文章。后因政治革命色彩太浓,该报被上海租界当局以“不安本分”之罪名查封。后范参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刚出版几期后也遭查封。翌年10月,《民立报》创刊,范亲任主笔,其所撰文章皆“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笔锋犀利,文采博雅,针砭时弊,激昂高亢,充分揭破了满清王朝的腐朽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在大众中广为传诵。青年期间的毛泽东也是《民立报》的热心读者,将之称为“一种民族革命的日报”。孙中山也曾盛赞:“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雄兵。”
典衣沽酒 尽显豪情
1910年8月16日,范鸿仙在上海加入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继续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揭破满清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作舆论准备。办报之余,范经常与南社社员酬唱诗文,尤与叶楚伧交谊甚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范叶二人相谈甚欢,叶无钱沽酒,范也囊中羞涩,立刻卸其大氅,让饭馆跑堂送典当行质押,当来的钱悉数买酒。席间范鸿仙的风骨,对时局的见解,对袁世凯的窃国行径的刀刀见血的揭破,令叶楚伧敬佩不已,两人喝到酒酣纵情时,叶楚伧大着舌头说:“鸿仙兄,你真善解,我以后就称兄为解人”。此“解人”可解政局、可解时局,还可解人之魂魄,而后范鸿仙即以“解人”作为笔名,并刻名章别署。典衣沽酒尽显范鸿仙性情中的豪侠仗义及对朋友的豁达赤诚,也凸显了范鸿仙对时局及革命的敏锐观察力,一时传为美谈。
无私无畏 献身革命
范鸿仙“性慷慨,勇烈过人,尤独慕风义,轻财结士”,经常慷慨解囊,资助革命、周济同道,“来附士卒,皆感其惠”,当时革命经费时常捉襟见肘,范将珍藏多年的几千卷善本古书典当,“夫人李真如亦深明大义,经营沪事之日,脱簪珥、质衣裘,以助其事”,范为革命毁家纾难、散尽家财,颇有赤胆刚毅之风。
1913年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举债扩兵,排斥异己,独裁劣迹日渐显露,并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中坚宋教仁,范鸿仙发文致讨,笔锋直指“袁贼”。期间袁世凯曾数次表示拉拢之意,以钱财美色诱之,范皆不为所动,为袁所忌恨。1914年2月,范鸿仙奉孙中山之命,秘密回国,在上海部署策动军事讨袁,组织200余人欲夺取上海镇守使公署。袁世凯通过耳目获知范在沪的革命活动,下令其“鹰犬”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悬十万金购范鸿仙头”。举义之期即将到来,为躲避通缉,同时便于办公及与各方接洽,范鸿仙搬至位于嵩山路的中华革命党上海总部秘密机关部居住。因叛徒出卖,范的行踪与住所泄漏,攻打上海镇守使公署的计划也惨遭失败。9月20日破晓,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嗾遣爪牙中夜潜入,刃(范鸿仙)于其卧内”,范鸿仙身中7枪1刀,一代志士殒命申江。
范鸿仙遇刺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在范鸿仙殉难后召见范夫人李真如时说:“鸿仙死后事,就是我党事,他日革命乐成,肯定为鸿仙举行国葬。”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范鸿仙附葬中山陵的议案
国葬钟山 英魂得安
范鸿仙在辛亥革命及临时政府初创时期的杰出功勋,加之孙中山为其“国葬”的承诺,国民政府对范鸿仙的葬事极为器重,先后多次开会商议。
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准附葬总理墓地区域之内”。1935年,国民政府追赠范鸿仙为陆军大将,明令褒扬,并派人到上海将范鸿仙灵柩迎到南京,暂厝第一公园的国民革命烈士祠内。翌年2月,国民政府专门为其举行阵容浩大的国葬仪式,将范鸿仙归葬南京中山陵东侧,成为中山陵的“附葬”。在国民党汗青上,能够享受国葬并附葬中山陵殊荣的仅有谭延闿、廖仲恺和范鸿仙3人。
范鸿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文武兼备,铁血忠勇,反帝反封,兴复共和,32岁献身革命,用鲜血践诺了其 “牺牲吾人宝贵之碧血,以刷新共和之颜色”的誓言。宫博广
本文原发中国第二汗青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227A04OD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