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48|回复: 0

[城事杂谈] 在各类史志作品中,上海女性出现了怎样的汗青风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8 08:00:35|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建城史虽不到800年,但历代修志者都很重视对上海风俗的记述和批评。其中,关于古代上海女性的只言片语,向世人展现了真实且丰富的别样生存世界、精力世界。
「田家妇女助农作」
元代王冕的《江南妇》云:“江南妇,何辛苦。敝衣零落裙断腰,赤脚蓬头面如土。日间力田随夫郎,夜间缉麻不上床。”这与戏文里“你耕田来我织布”的传统认知有很大不同。
《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妇女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说:“农家戽水,率令妇女从事。赤日炎风,无所畏避。”这说明“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劳动模式在古代上海地区并不是固定稳定的主流。当时的妇女除了负责家务之外,还从事户外重体力劳动。
此外,“纺织”“绩麻”“刺绣”等手工劳作,也是上海女性必备的技能。比如,“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农妇忙完田间采棉,回家还要纺纱织布,进而形成了“乡村妇女以织佐耕,城市闺闱以绣佐读”的生产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于纺纱织线等传统女性职业,在古代上海并不单是妇女专属的工作。《嘉靖上海县志》记载:在宋末元初,“上海故为镇……男女耕织,内外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至乾隆时,男工也有从事顾绣的,“甚有男工藉此以为生存”。男女同工为近代大量纺织女工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女性劳动力占社会总生齿的比例节节攀升。原因之一就是,“康熙中期,一匹标布值银二钱,农家妇女逐日可织布一匹,扣除工本银九分,净余银一钱一分”。简单推算,一名女性劳动力以半月时间织就十五匹布,其收益相当于一亩稻田一熟的产量和收益。而清初一般农村短工天天的工食银只有五分,农家妇女一日织布所得竟高于短工工资的一倍。
《上海风俗古迹考》总结:“一般农家,田里劳绩只能输赋偿租,未到年底,已无余资,故生存来自妇女纺织。”可见,女性很早就成了上海人家的“养家主力”。《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甚至记载,浦东地区常有游手好闲之徒靠妇女劳动而生存。《崇祯松江府志》感叹:“若花米踊价,匹妇洗手而坐,则男子亦窘矣。”
除了靠纺织养家,上海女性还从事“背盐”的夫役。《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记载:“一二图皆妇女摊晒,耐饥寒,壮健能负盐行百余里。”《南汇县竹枝词》云:“盐场盐灶南迁去,健妇肩挑自海滨。”
收入决定支出。上海女性通过劳作获取了肯定的收入,让她们可以自主购买生存所需,发挥爱美天性。
《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女子遂间彩穿花,戴于鬓鬟,以相夸尚。”《崇祯松江府志》说:“女子曳彩戴珍珥,以金珠、翡翠相夸尚。”可见,服装、化妆品是古代上海女性最主要的个人生存消费。
还有效纺纱所得购买零食的:“堂开八月相公门,游女纷来远近村。积得纱钱余几个,买携红柿爱铜盆。”
除了“衣”“食”等日常生存消费,古代上海女性也有较高的文化消费需求,如“郎寄家书别无笺,阿侬只要买谈笺”。女子要求丈夫为自己购买的“谈笺”,正是产自松江的名贵印花信纸。
比年来上映的浩繁女性职场剧,表达了当代都市女性努力奋斗、崇尚自由的期间价值,引发了不少共鸣。古代上海女性的理想、偶像虽与当下有区别,但同样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记载:“四月十二日,传为城隍白夫人诞日,沿海村妇入城拜祷,四方商贾聚集,四五日乃散。”城隍神是江南民间的告急保护神,城隍夫人诞辰被如此隆重对待,从一个侧面显现出当地女性的社会力量之大。
另一位受到上海女性恭敬的女神是“厕姑”,且对她的祭拜只允许女性到场。《练川图记》云:“夜阑,女子以酒果召厕姑卜事,略如扶箕之状。”《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旬之暮,女子邀厕姑问吉凶,男子不得至。”
这里的“厕姑”,又称“紫姑”。《显异录》云:“紫姑……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之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俗呼为三姑,又云坑三姑娘。”一位被迫害致死的小妾,被奉为神仙来求卜问讯,传递出广大贫苦劳动妇女对渺小的自我价值的朦胧认同。
此外,女子之间模仿男性社会关系的交友情势也成为一种风尚。《民国川沙县志》记载:“女朋志同道合,亲如伯仲,彼此交换盟帖,乃称谱兄谱弟,视若同胞。此在读书知文义者为之。”这种新风气,体现出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开端觉醒。
这种心理也表现在着装的变化以及对传统习俗的改弦更张上,如“衣裳楚楚又翻新,冠服年来学古人。市侩竞穿夫子履,女郎也带浩然巾”。
《民国宝山县续志》进一步记载:“光宣之交,上海创设天足会,风行甚远。邑中虽未尝设会劝导,而十年以来女子无复裹足之害,盖痛苦之事人人乐免,其改革易于翦辫,良有以也。”可见,时人对新鲜事物的态度是欣然接受、乐从其流。
此后的诗文艺术中,上海女性也渐渐从“浣纱女”“采桑女”“渔家女”“养蚕女”“织机女”等传统形象走向“女工”“女学生”“电影明星”等更加摩登、时尚的现代女性形象。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王晓静)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08A010O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