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80|回复: 0

[城事杂谈] 存在感极低的长孙嵩,却是站队能力高超的长命智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8 22:03:4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他是一个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的武庙功臣,也是南北朝、隋唐年间极有影响力的长孙家族的始祖级人物。随着拓跋氏崛起大漠,他在表里仇杀的恐怖阴影中发展起来,选择了尚属弱势的族侄拓跋珪,在代国的废墟上重建更为强大的北魏帝国,从此人生开挂。他十四岁统军,累著军功。此后跻身宰辅行列,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成为北魏初年影响朝局的重要人物。他联合其他功臣在止车门听事理讼,位列八公之一。他辅佐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光。他是一位善于选边站队的智将,在长命这块上将短夭的北魏诸帝拿捏得死死的。他就是北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
长孙这一复姓重要出自拓跋鲜卑。“拓跋”,又称托跋,按照《魏书》的说法,因为黄帝以土德王,鲜卑语中“土”作“托”,“后(王)”作“跋”,合起来就是鲜卑拓跋氏自称为以土德王的黄帝的苗裔。这与《史记》中所谓匈奴是“夏后氏苗裔”一样,是君主自夸先人高贵的话术罢了,笔者大大且莫较真。


拓跋鲜卑是东胡的分支,最早居住在蒙古草原东北部,因此亦被称作北部鲜卑。因其部众不分男女都梳着标志性的小辫子,又被称为索头鲜卑,以此区别剃去部分头发的其他鲜卑部族。
在其他鲜卑部族南迁后,拓跋鲜卑也告别了故乡,踏上漫长的南迁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很多部族融合,权势不断壮大。如拓跋部首领诘汾曾与匈奴族天女联合,诞育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拓跋力微。力微与后世的北魏皇帝很难活过三十不同,仗着天女的强大基因,居然寿享百岁。
到了力微的曾孙拓跋郁律时,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拓跋翳槐(沙莫雄、仁),次子拓跋什翼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祖父)。什翼犍建立代国,封哥哥为南部大人。后来,在拓跋珪建立北魏的过程中,翳槐的嗣子嵩功勋卓著,拓跋珪便以嵩为拓跋家族的长孙,嵩遂以“长孙”为姓。
关于本文主角长孙嵩令人零乱的出身,亦有说出自拓跋邻时代。邻曾“七分国人”,衍生出拔拔氏、达奚氏等与拓跋氏同源的帝室十姓。长孙嵩就出自拔拔氏,所以长孙嵩最早应叫拔拔嵩。然而,拔拔氏受封的时代距离北魏建国相去甚远,如果长孙氏是由拔拔氏衍变而来的话,那么他们的北魏帝室之胄就太水了。喜欢游牧的草原民族可不会那么看重血缘的。
当然,拔拔氏会经营,人才辈出,与拓跋氏走得近,所以能长保富贵尊宠。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样一来,沙莫雄(拔拔仁)与拓跋翳槐就不会是一个人了。北魏早期的历史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当年崔浩想写清楚,结果引出塌天大祸。笔者也没法考证明白,比较倾向于相信长孙嵩为拓跋郁律的直系后人,只不过度娘中都说长孙嵩出自拔拔氏,笔者也只好以此为准了。
下面,笔者姑且按照主流说法来讲讲北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不平常的历史。
代父从军辗转创业
长孙嵩生于公元358年,代郡高柳人(在今山西阳高)。长孙嵩的父亲长孙仁(拔拔沙莫雄)是拓跋鲜卑的南部大人,属于当时处于上升期的拓跋鲜卑的方面大员。


当北魏追封的烈帝拓跋翳槐死后,其二弟昭成帝什翼犍还在国外(后赵)留学。国内贵族原来拥戴他的弟弟拓跋孤,只因拓跋孤是个老实孩子,知道大哥属意二哥,就亲身到后赵迎请二哥回国继承部族首领的大位。什翼犍是个留学优等生,见识过后赵的发展变革后,在位期间也置官建都,四面征战,终于建立起一度雄强北方的代王国。
长孙嵩十四岁的时候便接替父亲出任南部大人。带资入股的长孙嵩代父统军,为新生的代国四出征战,也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赢得了开门红。此时他已出落成一位宽厚儒雅、气度不凡的贵公子,颇具亲和力和领导力。
然而,代国的时运不济,邂逅了国势壮盛的前秦,不得不卷甲息兵,勉力维持。偏偏拓跋家又闹内讧,什翼犍被长子拓跋寔君弑杀。随即,代国便在公元376年迎来了灭国之祸。此时的长孙嵩还不到弱冠之年,就赶上了一次亡国之痛。
好在当时的五胡诸国,旋生旋灭,草原儿女心胸开阔,长孙嵩顾不上伤感,就带着自己的部众暂时归附了刘库仁。说起来,刘库仁也不算外人,出身匈奴孤独部的刘库仁本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为人豪迈仗义,在什翼犍去世后,对拓跋珪母子颇为照顾。要不是他儿子刘显极不厚道,刘库仁家族必能在北魏谋个好出身。
公元385年,刘显在行刺叔父刘眷后,想着顺道将拓跋珪也一并收拾了。没想到,刘显人缘极差,就连他的谋士都出卖他,将刘显的阴谋告知拓跋珪。有了防备的拓跋珪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开启自己的宏图霸业。长孙嵩同样看不上刘显,遂率领族人与乡党七百多家另谋高就。在途经五原时,他遇上了一个叫乌渥的故人,双方攀谈起来,乌渥问长孙嵩欲往所处,长孙嵩表示听说拓跋寔君之子拓跋渥正在招揽部众准备重建代国,自己打算去归附他。乌渥与拓跋渥虽然同名却不同心,他义正辞言地对长孙嵩道:“拓跋渥是弑父作乱之人的儿子,名不正言不顺,归附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从这里,我们不丢脸出,经过多年汉化,这些来自草原的粗坯对汉家的忠孝文化已有了很深的明白。
长孙嵩听后觉得有理,随即又陷入了茫然。早已与拓跋珪确认过眼神的乌渥建议长孙嵩,好好考虑一下正在贺兰部养精蓄锐的那个人。长孙嵩表示自己不了解这个比自己小一辈的后生,尚未将他视作投效对象。说完,他催动拉车的青牛,准备先找个地方静静在说。


乌渥可不想放过长孙嵩这个大才,就猛地上前拉住了牛首。然后给他讲了拓跋珪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故事,让长孙嵩对这个比自己小13岁的遗腹子有了新的认识,遂勉强决定前往贺兰部一探究竟。
听说曾认南部大人的长孙嵩率部来归,拓跋珪大喜过望,立即赶到三汉亭迎接自己的族叔。说到这儿,读者大大要清楚一点,南北朝时期人们寿命偏短,加上战乱不休,因此普遍早婚,拓跋部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他们一样平常在十二三岁时就完婚生子,往往不到三十就当上爷爷了。早婚早育又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使得拓跋皇族的寿命愈发变短。
此时的长孙嵩虽然未到而立之年,但多年的领导生涯加上奔走四方,早已练就了一双识人的慧眼。看着面前这个英气勃发、少年老成的族侄,他好像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遂一改初衷,与之相谈甚欢。在拓跋珪表示出足够的恭敬和王霸之气后,长孙嵩立即表示倾慕归顺,正式加盟北魏集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一路打拼步步高升
公元386年正月,刚满十五月的拓跋珪正式即代王位。之所以称代国,当然是为了更好笼络那些心怀故国的老鲜卑人。三个多月后,拓跋珪改国号魏,正式创建了南北朝时代雄强北方的北魏政权。
在拓跋珪创业之初就率众来归的长孙嵩得到了应有回报,顺利恢复了家族捂热多年的南部大人职务。此时,北魏股份公司刚刚开业,还保留着很多原始的官职,南部大人显然是旧时部落联盟的遗存。能够重新坐镇一方,长孙嵩还是没有跟错人。
第二次成为开国功臣的长孙嵩,在拓跋珪公司表现不错,为他迅速摆平了不少对手。只是这些对手在后世那些喜欢大兵团作战的人们眼中,不过就是村长级的械斗罢了,所以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只说长孙嵩在公元387年正月,也就是公司开张一年后的头次分红中,作为有功之臣受到拓跋珪的厚赏。


长孙嵩受到正向激励,自然越战越勇,到了公元391年,他就跟着拓跋珪开始挑战新崛起的草原强权柔然。在战斗中,长孙嵩表现得非常英勇,一马当先,阵斩柔然别部大帅屋击。能够横挑柔然,说明拓跋珪公司的业绩飘红,已然有了跨境作战的能力。
拓跋珪是位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却也是个脾气不太好的家伙。那个年代暴脾气的君主触目皆是,毕竟大家都是在乱战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暴力倾向那才叫奇怪呢。有些人受不了拓跋珪的暴脾气,离家出走的戏码就成为北魏初年的屡见不鲜。公元392年,出自泣黎部的北魏西部大人茂鲜叛魏私奔。长孙嵩奉令率军追杀,一路狂击,让茂鲜大人为他的冒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让长孙嵩好好刷了一把军功,更显现了自己的忠诚。
公元396年,随着北魏政权的不断做大,曾级好得蜜里调油的北魏与后燕两大北方强权终于刀兵相向。长孙嵩跟随拓跋珪兵发后燕重镇中山(在今河北定州),期间,长孙嵩因功官拜安南将军、冀州刺史,晋爵钜鹿郡公,不久又改任侍中。此时的北魏官制已逐渐汉化,部落联盟体制正快速向中心集权转化。
拓跋珪虽在与后燕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仍担心河北一带人心不稳,就在中山设置行台,以便加强管理。公元398年,拓跋珪驾临冀州巡察,准备展示一下自己的牛掰风采。正在冀州境内负责督促税收工作的右将军尹国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想在拓跋珪北返时将其拿下。当时,尹国率军袭取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公然发动兵变,形势异常危急。关键时刻,久经磨练的忠诚卫士,长孙嵩以安南将军的名义调动军队,一举击破叛军,将尹国捕获,送到中山行台。这种在皇帝出巡时搞事情的主儿从来都是严肃打击的对象,尹国将军只能引刀成一块了。


政治觉悟高的长孙嵩击杀叛军有功,于公元398年四月初一,进位司徒,成为朝堂重臣。之后,长孙嵩又相继出牧相州,进号南平郡公。岂论长孙嵩调任那边,都受到本地吏民的好评,足见其理政水平之高。
北战南征屡斗强敌
勃兴的北魏很快遇上了代国当年的老问题,即君主被儿子做掉。公元409年十月,神智不清的道武帝拓跋珪被自己与小姨乱伦所生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乘夜所弑。混账透顶的拓跋绍还没得及高兴两天,就被因惹恼父亲而隐住民间体验生活的哥哥拓跋嗣诛杀。拓跋嗣原来人缘就好,如今又杀死了自己的潜在竞争者,自然被长孙嵩等大臣拥戴,成为北魏的有道明君明元帝。
拓跋嗣汉化程度很高,在位期间比较重视民间疾苦,特意下诏让长孙嵩与其他七位重臣一起在止车门右侧处理各种诉讼案件。长孙嵩认真听取百姓冤苦,力所能及地予以解决,受到了广泛好评。后人还据此创作了名画《八公图》。在处理民讼的同时,作为资深重臣,长孙嵩注意选贤任能,强调人伦纲常,为拓跋鲜卑营造了良好的秩序。


听说老对手北魏发生了内乱,柔然可汗非常愉快地发兵寇边,计划趁乱好好打些草谷。拓跋嗣可不惯着,遂于公元410年正月初一,命长孙嵩发兵北伐柔然。长孙嵩受命之后,顾不上过节,立即整军出发。长孙嵩此次远征并没有打疼柔然,当魏军在塞外苦战数月班师回朝时,柔然人很不厚道地衔尾追来,将长孙嵩和他的大军围困在牛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
听说爷爷辈的长孙嵩被柔然困在大漠之上,拓跋嗣遂于五月二十一日亲率大军救援。柔然人虽困住了长孙嵩,却没有从他身上捞到什么便宜,相反硌得牙齿生疼,折兵损将,如今听说魏主亲至,也不敢再围城打援了,立即打马扬鞭,有多远跑多远了。此次北伐,长孙嵩虽无功劳,亦有苦劳,面对来去如风的柔然骑兵,能够守住底线不吃大亏,也算不错了。
公元417年二月,东晋嗣谯王司马文思遣使到北魏朝廷上书,请求北魏派军讨伐专权的刘裕。要说,司马文思也不是个好人,仗着自己的身份,没少干缺德事,绝对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司马文思和父亲司马休之都是反对刘裕的骨干,可做北魏插手东晋事件的绝好抓手,所以拓跋嗣有求必应,下诏命长孙嵩持节、都督太行山以东诸军事,率领诸将邀击正欲举兵讨伐后秦的刘裕。双方在黄河北边的畔城一带接战,面对魏军的袭扰,刘裕以却月阵反击,魏军多有伤亡。
见刘裕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拓跋嗣不想硬拼,遂令长孙嵩停战,给刘裕借道。
刘裕在船中看到长孙嵩的旗帜车盖,素知其名的刘裕立即命人送给长孙嵩南边特产的酒食,希望联络一下感情。长孙嵩谢过刘裕后,将这些酒食全部送到京城交给皇帝。拓跋嗣见刘裕如此,也命长孙嵩厚礼答谢,双方暂时收起了杀意。


在表面的一团和气之下,拓跋嗣暗中给长孙嵩下达下令,让他时刻做好战斗准备,如果刘裕一路向西,就率精兵袭取刘裕的老家彭城,如果刘裕不肯向西,而是意在北魏的话,就率军尾随,伺机攻击。吃过一次大亏的拓跋嗣,这次显然听取了崔浩的建议,准备让刘裕与关中的后秦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坐收渔利。
见刘裕一门心思直入关中,长孙嵩立即从成皋南渡黄河,杀向彭城,东晋沿途的驻军虽有零星反抗,但魏军兵锋正锐,很多城堡只能望风而逃。幸好刘裕兵强将勇,杀入关中非常顺利,没有经过苦战就攻克长安,随后刘裕及时回转,长孙嵩担心后路有失立即撤军。这一战,双方可谓各有胜负。面对刘裕这位史上有名的硬点子,作为魏军前敌总指挥的长孙嵩能够应对裕如,也算可圈可点了。
长孙嵩回到魏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后,又于当年十一月,率领诸将讨伐盘距西山的丁零人翟蜀、洛支等。这次,长孙嵩部署得当,指挥有方,将丁零人包了饺子,彻底消灭干净后才率军班师。
老成谋国犯言直谏
长孙嵩多年来出将入相,为北魏的安全稳固尽职尽责,居功甚伟,也赢得了皇帝的信重。公元423年,年仅三十二岁的拓跋嗣病重,将年近七旬的长孙嵩召至病榻前询问身后之事。长孙嵩平静地说:“立嫡长顺理成章,依德行人心顺服。如今大皇子拓跋焘既是嫡长子,又非常贤明醒目,正是上天为大魏所选的交班人,请陛下立之!”拓跋嗣当即应允,立拓跋焘为太子临朝理政,长孙嵩则担任左辅之职。


十一月初,拓跋嗣驾崩,临终命人将此前缴获的战利品悉数赏赐给臣下。北魏建国之初是不发俸禄的,官员想挣钱,要么去抢,要么靠赏。这是北魏初年魏军战斗力的保证,不过副作用也不小,重要是魏军如同强盗,倒霉于国家治理和民生稳固。三天后,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拓跋焘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
拓跋焘上位之初,大封功臣,以收取人心。长孙嵩因功进封北平郡王,并担任司州中正。如果从拔拔氏算起,长孙氏与拓跋皇族早已渐行渐远,而今长孙嵩王爵加身,可算是异姓封王,极其荣宠。当然,长孙嵩多年为国宣劳,能够封王也是名至实归。
公元425年,拓跋焘召集重臣商议,对于北方的两大强敌胡夏和柔然,到底应该先搞定哪个?对于这个关系战略方向的问题,长孙嵩认为:“胡夏已然定居统万城,国小力弱且残暴不仁,难以成为大患。柔然世代游牧危害边境,故此应该先讨伐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我们如果能追上他们就能缴获大量的牛羊牲畜,足以让国家富足;即便追不上他们,也可以在阴山一带武装狩猎,多杀禽兽,得到大量皮肉筋角用作军需物资,总之,岂论追上与否,都胜过去打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国!”对此,崔浩坚决不同意,他说:“大檀可是有名的逃跑专家,我们去的人多了未必追得上,去少了不见得打得过,不管怎么算都有点吃力不讨好。赫连勃勃是闻名于世的暴君,人神共弃,讨伐他可以占据大义名份,为大魏洗白!因此,我们应先讨胡夏!”还有一些大臣认为应该先把后燕余孽冯跋(因偏居北隅,后世都称其为北燕)给做掉。


听了一头雾水的拓跋焘一时难以定策,就决定一路向西,先去转转再说。路上,拓跋焘听说赫连勃勃死了,儿子们忙着争位,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立即生出进讨关中的念头。随同巡狩的长孙嵩却再次跟小皇帝唱反调道:“统万城结实难攻,如果赫连家的崽子们以逸待劳据城坚守,我们劳师远征顿兵坚城之下的话,大檀听说后肯定会乘虚进犯。这太危险了!”此时的长孙嵩岁数大了,做事求稳,与血气方刚的小皇帝很难合拍。
拓跋焘就此事征求天师道首领寇谦之的意见,寇谦之支持对胡夏用兵,崔浩又不失时机地大谈西征的好处。眼见小皇帝一门心思地想对付胡夏,曾见识过赫连家难缠风采的长孙嵩担心劳而无功,危急社稷,因此执意劝止。这下可把敢作敢为的小皇帝气坏了,他大声指责长孙嵩在任贪污,还派武士羞辱他。长孙嵩一生爱惜羽毛,受此不白之冤,不禁老泪纵横,可又无可奈何。
好在,小皇帝并没想着把这位曾爷爷辈的老臣怎么样,只是气不过他频频阻挠自己,完满是一种青春期叛逆性格发作罢了。过了不久,清醒过来的拓跋焘知道长孙老爷爷所言是老成谋国之言,也不怪罪,反而升任其为太尉。事实证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匈奴帝国,拓跋焘在攻灭胡夏的过程中,确实费了一番周折。
留守京城为国柱石
作为北魏史上杰出的君王,拓跋焘的发展很快,度过青春期的他意识到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勇敢和冲动,还必须有坚忍和理性,因此,他与长孙嵩老爷爷的关系逐渐得到了缓解。公元429年四月,在北伐柔然之际,拓跋焘任命老成持重的长孙嵩与忠厚有度的广陵公楼伏连一起留守平城。长孙嵩和楼伏连合作愉快,为拓跋焘顺利击败柔然提供了坚强后盾。


公元431年九月,拓跋焘感念长孙嵩多年如一日的劳苦功高,加封其为柱国大将军。柱国一词,又称上柱国,本是战国时楚国创设的职务,有国之柱石之意,这一提气的官衔在北魏时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很多名人的标配。从此以后,喜动不喜静的拓跋焘每有出征,都让长孙嵩以元老的身份留守平城,坐朝听政,决断各种刑罚诉讼,从而安定后院,使自己毫无牵挂地征战四方。长孙嵩老而弥坚,一丝不苟地完成留守大任,从无纰露,确实不负柱国之托。
踏踏实实地当了六年多的柱国,长孙嵩于公元437年正月辞世,终年八十岁。拓跋焘对其逝世非常悲伤,赐谥为“宣”。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还将长孙嵩配享太庙。


曾被崔浩评价为“长于治国,短于用兵”的长孙嵩两次创业,一路追随拓跋氏出将入相,前期四出征讨平乱,后期安心留守后方,为北魏这个鲜卑政权的平稳过度立下了特殊功勋,使其不至于像其他胡人政权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长孙嵩坐镇朝堂指点江山之际,其族人长孙肥、长孙翰、长孙道生跨马执辔出生入死,共同支撑起北魏初年的龙兴大业,也让长孙家族在王朝鼎革之际越发声名显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08A0AAK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