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孩子活跃开朗,却得了双相障碍,家庭陷入绝望。现在孩子康复,我们无比欣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4 19:23:1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名患者父亲的自述分享,他的儿子孟坤,是个非常懂事、聪慧的孩子,却在高三时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2016年,孟坤被深圳康宁医院(即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父亲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我,决定让孩子接受临床深度心理干预。
孟坤父亲回忆起儿子患病时,还是忍不住感到心酸,但他仍然写下了儿子的患病过程和康复经历,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家庭有所帮助。
下周,我会对孟坤的病情、能够快速康复的关键原因再进行分析。而且,孟坤前来找我就诊时,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还没有现在那么深入、完善,我也会进行一些解释。
希望孟坤父亲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启发。
——何日辉
(以下作者为:孟坤父亲)
大概是2016年的时候,我儿子读高三。我平时工作非常忙,都是他妈妈管他。有一天孩子跟我们说,他觉得自己得抑郁症了。
那时候我和妻子在这个方面没有相关知识,一点都不了解。在我们眼中,孩子在外挺活跃、开朗的,虽然周末有点作息颠倒,晚上睡得晚,白天起不来吃早餐,但好像年轻人这样也挺正常。
当然,他在外面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也不清楚。但总之,他说他抑郁了,我们都不信,认为是孩子自己上网买心理学书籍看,有点对号入座了。
但后来,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他白天越来越难起来,经常说头疼,撕裂地疼,甚至要疼到撞墙、撞玻璃,家里的厨房玻璃门都被他撞坏了。他说有时听到别人喊他,但身边又明明没有人,可能出现幻觉了。
幸好,即使是最严重时,他也没有自杀倾向,也没说过“不想活了”这些厌世的话,但生活难于正常化,被迫休学了一年。
以上情况逼着我们不得不重视了。我带他去深圳康宁医院就诊,大夫说是中度抑郁,要求住院治疗,而且住院时孩子不能带手机,家长也不能经常探视,完全属于强制式隔离性的治疗。
我当时脑袋“嗡”了一下,怎么就这么严重了?
当时大夫把住院单开好了,让我带孩子办手续。我不放心,我说我先看看病房的环境,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我夫妻俩和孩子一起到了观察室的病房。不看不知道,一看我都被吓住了。
那里的住院病人一开始都在一个“临时观察室”里住,现场有10多位患者共处一室,全部都是铁门铁窗上锁封闭式管理的,先观察半个月到一个月,再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而分房。在这个观察室里,很多病人病情很严重,有冲着我莫名其妙嘻嘻笑的,尿到别人头上的,打人的,乱喊的,有几个患者的眼睛是带凶光直视我们的,啥情况的都有!
可是我孩子是能跟人正常交流的,自制力很正常,也很配合治疗,只是情绪很低落,头疼撞墙,他远远不是神志不清的那种“精神病人”。要是我孩子住进去,这个环境给他带来的心理伤害和被人殴打的肢体伤害可能更大,即使本来没事都能吓到有事,存在极高的二次伤害风险。
还有,正好我的工作涉及到一些街道管理。如果孩子只看门诊,那这个病历信息只会限制在医院里。可要是他住院了,患者的病历及详细信息医院会按规定上报政府和卫生等部门,很快居住地的街道、社康精防医生,派出所等部门成立的五位一体小组都会知道,按患者的病情的风险等级列入精神病患者重点管控对象,每个月不定期会到家里来面访或电话随访。
虽然这个措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是为了关心患者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可是很多患者、家人是很反感的,这也可以理解。
总之,当时我立马觉得不行。我果断跟医生说,您给我开药就好了,孩子领回家治疗。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孩子吃了医生的药,效果还是不行,甚至睡得更多了,一直睡到下午都起不来,生活和学习基本就废了。我们又带他去康宁医院,这次医生诊断是双相情感障碍。
这个病以前我压根不了解,后来才知道这是更严重的“重性精神病”。说得不好听,要是别人不了解的话,直接就会把我儿子等同于“疯子”了!


此图为AI生成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诊断有点太重了,为何康宁医院两次的诊断病情结果是不一样的,第1次是中度抑郁,第2次双相情感障碍?医生又开住院单,我还是坚决不住院,开了药又跟孩子回了家。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得了精神疾病,我们那时的痛苦是别人很难想象的。社会上对这种疾病有歧视,我们也没法跟别人讲,即使讲了,别人也帮不上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妈妈都轻度抑郁了。
有一次我跟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吃饭,我孩子也在。他观察我孩子似乎非常不爱跟人交流,眼睛不看别人。正好他的孩子以前也得过精神心理障碍,他也不避讳,直接问我孩子的情况。
我当时说着说着,眼泪哗地就流出来了,我同学夫妻也哭了,他们能够理解我们,我说的话也勾起了他们那段痛苦的回忆,心里的痛,心里的苦根本没法跟别人讲,包括自己的其他亲人也不敢说,怕对小孩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我家的压抑和痛苦一下子破防了,一家三口抱在一起痛哭。
我这个同学的孩子是何主任治好的,都跟何主任成为朋友了,他建议我们也尝试一下。
何主任很热情,跟我孩子沟通得很好。他带着孩子在广州住了几天,用他的专业角度去观察孩子的病情,还请他的夫人Lucy给孩子做了深度催眠。我孩子回到深圳后觉得轻松了很多,我们也很开心。
但后来孩子的病情又有反复,我决定专门带孩子去广州找何主任。当时他在第四次创业,工作很忙,但每天都至少抽2个小时专门给我孩子做心理干预,有时甚至是4个小时。
他和他夫人Lucy当时主要跟我孩子做心理干预,跟我们谈得不多,但也专门叮嘱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重视家庭氛围的改变,包括教我们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鼓励孩子。
我们在这方面真的不懂,是何主任和他夫人让我们开窍。我们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对孩子很少责备,大部分都是包容,尽量避免刺激他、伤害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
何主任说孩子在康复的过程中,心里还是相对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我们对待他的方式要谨慎一些。那我们就小心翼翼的,有时他坐在客厅想事情,我们都不敢太大声地说话,甚至不敢从后面拍他,怕引起他的剧烈反应。
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一些孩子有精神疾病的父母,他们就做不到我们这样。当然,他们也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所以,何主任和Lucy对我们进行的家庭治疗真的很重要。
我那时还特意问何主任,我孩子得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康宁医院的医生,但他们永远都说现在对这个病还不清楚,配合治疗就行。
何主任可能跟我孩子有一些约定,他只跟我说,孩子得病的导火索跟一些人际关系有关,但其余的没说太多,也让我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别问孩子太多。
当时,孩子在广州待了7天,后来回到深圳又休养了一段时间。第二年就正常上大学了,社交、学习都没什么问题,很喜欢参加一些社团,学会了一门乐器,还学会了街舞,朋友的陪伴对他也有很大好处。
大三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说,爸爸,其实我很喜欢设计,4000元卖了自已的一个作品给一家公司。
我和他妈妈都惊呆了,因为他大学不是读这方面专业的,他完全是自学成才,我们都不清楚他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我孩子就是这样,他从不夸夸其谈,也不张扬,有独立的思考,也特别踏实。往往一件事情他已经做好了、做成了,才会跟我们分享。
他说毕业后要做设计师,并表示会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我们感到很幸福、很欣慰,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孩子过去得了这样的病,现在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好了!
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去了深圳一家全国知名的公司实习,本来以为可以转正,但后变为第三方的劳务派遣,他又赶紧找工作。结果去了另一家公司后,很快他又不干了。
我看他那天把东西搬回家,我说,怎么了,失业了?
他也没生气,瞅了我一眼,“开玩笑!怎么会失业,我要提升自己!”
我也不继续问。他很多事情非常有主张,不会跟我们商量太多,因为他知道我们在这方面也不懂,说了也帮不上。那我也要信任他。小孩在家里认真地苦读了3个月的另一个专业。
他一边留意工作机会,投简历,一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继续捣鼓设计。他发现杭州有一家国内排名比较前的大设计公司招10多个人,他对比了招聘条件,要满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专业专科毕业,这些条件他一条都达不到。但他还是想试一试,投了简历,附了很多自已设计作品,可惜没有音信。
很快,深圳一家设计公司招了他。他都即将到这个公司上班了,却突然接到那个杭州公司的电话,而且不是HR,是一个老总。
他说,“你那么年轻,就那么多作品”,他在电话里跟我孩子聊了很多,最后决定破格录取,还谈了薪酬,比深圳的公司翻了一倍,问他愿不愿意来。
我孩子当然愿意!他一个人去了杭州。现在,他在那边已经工作3年了,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跟女友感情稳定,还连续2年拿到了优秀员工,领导很喜欢他,说他好学能干,和公司的同事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这几年来,我只鼓起勇气问过他一次,“你现在身体怎么样?”他知道我不是真的问身体,而是他以前被诊断的病。
他立刻甩一句,“我早就没事了。你以后别问这个了”。
我立刻懂了,他不想触碰和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也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跟我说。我马上说,“我只是关心一下,好!以后不问了!”他不说话了,但也没生气。
所以,我更多只能暗暗地观察。所幸的是,起码据我了解,他一直过得很好,很正常,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的进取奋斗中。
其实,在孩子生病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合格的父亲。我的工作非常忙,责任很重,不着家是常态,都是我爱人照顾他。直到现在,我孩子以前在学校里、在交朋友上遇到过一些什么事,我多半是不知道的,也不敢问他。
而我爱人是一位典型的慈母,非常爱孩子,从不打骂他,一条命都愿意给孩子。可是太慈爱了有时也不是好事,在一些方面可能过于宠溺孩子了。
可能因为这样,我孩子虽然很乖巧,从不惹事,不欺负别人,也有一些好朋友,但他内心其实有非常细腻、敏感的一面。他不是那种性格大大咧咧、粗放式的男孩。
何主任的那句话,至今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你小孩必须要好好配合治疗,你的家庭也要治疗”。我在家庭教育上吸取了教训,跟孩子要用和平共处的方式,少骂、少否定,多鼓励、多肯定。我小孩也说,他经历过这个事之后,他懂得了很多,以后学心理方面的知识也肯定比别人快,因为他有切身的感受。
最后,真的非常感谢何主任和他的夫人Lucy。我跟何主任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小孩经常喊他“师傅”。当时我们的心真是碎的,完全看不到希望,就算经济条件再好,一旦孩子不健康,整个家庭都是压抑的、痛苦的。现在孩子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
这么多年了,孩子一直很稳定、过得很好,事业、爱情都很顺利,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真的衷心感谢何主任和Lucy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何主任夫妻是我们家的恩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04A02LM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