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网约车销量就不是销量,但是包括广汽埃安、北汽等前车之鉴已经告诉我们,那些靠网约车市场发过财的品牌,终究要在个人市场栽一个大跟头。
一方面,网约车市场走向饱和是不可避免的,网约车可以支撑一时的增量,但是绝不是一个健康的车企可以长期赖以生存的;其次,个人用户对于把网约车品牌作为家用车的抗拒是有目共睹的,网约车产品卖得越多,必将会反噬未来红旗品牌在个人市场的增量,品牌要想打造20万以上的高端产品更是难上加难。
从今年前11个月仅17%的同比增速就已经可以看出,红旗已经碰到天花板了。
此前,徐留平提出的目标是2022年实现销量40万辆,2025年60万辆,2030年完成80万辆-100万辆的目标。但是从如今的走势来看,2024年红旗能否达到40万辆,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02 All in 新能源,苍白且无力
红旗的增长停滞,除了沉迷B端市场和产品本身竞争力的问题外,电动化转型的滞后也是其中关键的原因。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突破四成,达40.4%,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然而,红旗却是今年广州车展中,唯一一家一款新能源新车都拿不出来的自主品牌。
今年前11月,红旗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6.9万辆,说少也不少。但是,当长安、吉利、长城等一众自主友商都在以一年n款新能源新车的节奏跑步加入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是,红旗目前仍然只有一款油改的E-HS9,以及E-QM5这样一款为网约车打造的低端产品。
在今年年初的All in 新能源发布会上,红旗发布了“旗帜”高端电动智能超级架构(FMEs),基于全新架构将推出15款全新新能源产品,其中代号E001的B级纯电动高级轿车、代号E202的B级纯电动SUV将于2023年下半年上市,代号E702的C+级旗舰高级纯电动轿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上市。
但是,随着徐留平2月份卸任董事长,红旗电动化开始陷入了漫长的沉默;如今2023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原计划下半年亮相的新车是车轮都没能看到一个。至于所谓的车机系统FAW.OS、自研800Tops自动驾驶芯片、充电5分钟续航300km的超充等一系列技术更是遥遥无期的大饼。
按照年初公布的规划,到2025年红旗销量要突破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万辆,年平均增长138%;到2030年红旗品牌销量将突破15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销售主体。
但是眼下,所谓的All in 新能源成为了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 写在最后:
眼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值快鱼吃慢鱼的洗牌关键期,红旗作为根正苗红的“长子”,本应拥有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影响力。然而,现实却严重事与愿违。
一方面,是产品销量结构失衡,自主技术的弱势;另一方面,是滞后于市场洪流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在这个自主车企强势逆袭合资的大时代,本应是自主品牌们联手崛起的好时代,红旗如果继续这样“摆烂”,继续靠燃油车和网约车浑浑噩噩地度日,红旗别说突破40万辆大关,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洗牌的巨浪抛到自主品牌的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