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降低考试难度无法减轻教育负担,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心理疏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6:21:1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于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两会特别策划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解读两会教育热词:拔尖创新人才。


陈志文:ChatGPT在我看来是知识组织方式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对学校会产生一些影响,您觉得会有什么影响?颠覆性的影响会不会快速发生?
李永乐:我觉得未来人才的需求会有颠覆性的影响,ChatGPT代替人做了很多工作。ChatGPT出现之后,对很多人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来我会教我儿子去算一些数学题和奥数题,ChatGPT出现了之后,我就不怎么再教他数学题,因为我觉得这个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数学题输到ChatGPT里面就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提问,如何面对现实,能够提出一些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去做一项熟练的工作,比如解一道数学题。
陈志文: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这个主题出发,您觉得人工智能技术有什么样的帮助?
李永乐:拔尖创新人才区别于一般的人才,是他在某一个方面具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能力,那么ChatGPT我觉得可以通过它大量的数据帮助我们筛选出一些拔尖创新的人才。我们去选拔人才一般采用一种测智商的量表,是个固定表,有一份答案给大家,如果把这份答案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但是ChatGPT就不一样,它的内容是随机的,然后分配一个回答,这样一来就不存在把答案背下来的情况,选拔的人才会更加准确。


陈志文:人工智能技术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永乐:如果人工智能能够真正的代替老师,做到因材施教,或者帮助老师因材施教的话,那对于培养拔尖人才很有帮助。我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很长时间都处于没有什么东西可学的阶段,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我都会了,虽然我达不到满分,但是我基本上是都会了,这个时候我就想去找一点新的内容来学但老师不教,然后我就整天跟同学说能不能给我出道题,如果当时有人工智能,它能够了解到我的程度比学校教育要高一点的话,就可以给我推送更多更好的问题,我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我就可以在初中学完高中的内容,甚至学完大学的内容,可能就会学的更深一些。我上高中的时候,参加全国物理竞赛,然后保送到了北大,高三那一年不需要学习,那一段的时间就被浪费了,所以我在想,如果有人工智能帮助我把时间利用起来的话,那一定会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陈志文: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应该注意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李永乐:我个人觉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照顾单独的学生,比如我现在是大班教学,那么拔尖创新人才是不是可以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然后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不是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取舍,就是在某些科目上比较强大的话,那么在其他科目上就可以允许学生适当的少学一点,因材施教。但是话说回来,所谓渊博,既要渊又博,不能光是在某个方面特别深但其他东西都不知道,不过也应该有相关的一个培养,只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适当加强一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陈志文:大学和中学衔接上应该注意什么?做些什么?
李永乐:对于拔尖创新人才,高中和大学之间要紧密一点,不要有空档,因为可能高中的知识早就已经学过了,大学的知识还没有学,这个时候就存在一个空档,那我们最好是把大学的知识搬回到高中来,就是所谓的大学预科,这个对创新人才是有帮助的。其次,应该在高中也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面我们经常学习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然后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去解决它,想办法获得一定的答案。所以高中和大学要关连起来,把一部分大学的研究放到高中来,不管是知识还是研究方法。
陈志文:作为老师,您接触的很多孩子都很优秀,您觉得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角度来讲,这些孩子还存在哪些不足?哪些需要我们重视或者改变?
李永乐:很多孩子的心理发育还是比较迟缓的,就是智商发育的比较早,但是心理没有跟上,所以造成了孩子们性格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性格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我觉得,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心理教育也非常关键,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同龄人的环境非常重要,很多小孩之所以心智发育的不健全,就是因为他没有同龄人的环境,比如在很小的年龄上了小学,周围的人比他大一截,这个时候就容易感到找不到自我,于是就变得越来越调皮。
陈志文: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想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帮孩子做主,很多家长得意孩子很小就跳级,很小就中学毕业,我觉得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打通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培养的不仅是知识体系,还有日常的养成上。
陈志文:在大学和中学之间交叉沟通,是附中很大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更值得探讨,比少年班可能更有探索性,您经历过吗?
李永乐:我没经历过,所以我废了,我一直耿耿于怀这件事情,因为我在高三那一年没什么事干,就造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有很大的挫折,上大学之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动力,我学习最有动力、脑子最发达的时候是高中,但没有让我接触到大学的知识,然后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空档了,到了大学之后就变得空洞,所以我觉得我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


陈志文:您是保送到北大物理系的,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吗?
李永乐:我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拔尖人才吧,要看跟谁比,如果跟我们学校那些拔尖人才比,可能就比不了,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我小学的时候,家离学校比较远,平时也没有人可以玩,同学都不在周围,所以我没事的时候就看书,自己看了好多的书,然后慢慢的就感觉到自己好像还挺厉害的,初中高中参加一些数学物理的比赛,我觉得我好像还挺强,慢慢的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拔尖创新人才。
陈志文:关于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北大清华是一个标志性的学校,在培养上您觉得有哪些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李永乐:进了北大清华的人,应该可以说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可能还是要更多的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我上了北大之后,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但我没想到周围的人个个都比我强,我就感觉到很困惑,于是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的抑郁,但是现在回头想,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过程,如果开始有人给我一个指导,可能我当时也不会那么难过,然后我也会努力的学习,不会像以前一样,觉得自己不努力学习也可以学的非常好,我一定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没有人能够轻轻松松的获胜,一定要努力。所以我觉得可能在北大清华这种顶尖的院校里面,应该加强心理上的疏导,然后告诉他们,一定要来了之后抓紧时光,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抓紧时光,很后悔,现在我经常做梦梦到我回到北大清华重读,那个感觉特别好。所以我想跟现在的大学生说,这是你一生之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努力学习。
陈志文:大量的校外机构,把学校和老师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变成了一个pad,它有没有可能替代老师?
李永乐:就像您刚才所说的,心智教育很重要,pad只能告诉孩子们知识,不能给他们心智教育,所以学校老师是不可能百分百被替代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帮助老师做一些知识的传授和题目的讲解,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教育资源是在公立学校,而最强大的技术力量是在互联网公司,他们俩相结合,是会帮助教育的。
陈志文:它反向也会给老师压力,迫使老师不断的提高水平超过它,否则就没有办法再去教孩子们知识了。另外,我们教育数字化的进程没有更进一步,教育组织形式其实还是以传统校园为主,机构把老师和课程全部逐渐移植到pad上,而我们学校还是传统的校园模式,对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管理还是原来那一套。
陈志文:中考去区分度从2022年开始,您怎么评价这件事?
李永乐:我觉得中考区分度实在太低了,对于区分人才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因为一旦区分度低了,大家都做很简单的题,是不是人才就看不出来了,相反的,拔尖创新人才过多的去磨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他的思维就会被钝化。所以我个人觉得,中考应该有点区别,这个区分度用来让我们选拔一些人才,不要让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付出。
陈志文:您如何评价没有难度的考试?降低考试难度能不能减负?
李永乐:我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人均教育资源的不足,很多人想上好的学校,好学校就这么几所,所以大家才拼命的想让自己的成绩高一点,这种情况下无论考的难还是考的简单,都是一样的,考的难大家就去做难题,考的简单大家就拼命的去做简单题,无论如何改变考试的难度,其实都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把负担降下来,只有等到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多,或者人更少了,我们的负担才会真正走掉。这件事看起来也不会太远,因为人口数量在变化,应该过几年之后,我们小学就会过剩,再过一段时间中学也会过剩,那时就不用再考虑减不减负的问题了,那个时候应该想怎么样去处理多余的老师,可能我们要考虑这些问题。
陈志文:去年有一些经济学家,为了解决教育负担和教育内卷,提出取消中考,您觉得取消中高考,能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吗?
李永乐:我觉得中考是一个比较好的分层方法,让不同的孩子去不同的学校,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去中专、技校或者大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分层方法,如果取消中考的话,就缺少了这个分层。我觉得这种做法既不能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没有办法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因为我们以前的方法是通过中考,把这些最顶尖的学生筛选出来,然后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培养,但是如果取消中考,这些最顶尖学生也区分不出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访谈嘉宾:
陈志文丨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主理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李永乐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7A02Y4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