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中信证券不“中”,以后还能“信”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8 23:22:06|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顶端新闻编辑 施尚景|整合
近日,中信证券站上舆情的风口浪尖。核心原因是,这家国内券商龙头,近年保荐的新股大面积破发,正在申报的IPO公司近期有7家撤回,还有部分公司涉嫌财务造假。
据顶端新闻编辑梳理统计,今年以来,截至2月23日,共有47家企业终止IPO,其中45家撤回材料。在所有撤回中,“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撤回材料IPO终止项目最多,共撤回7单,撤否率高达25%。
在中信证券“撤单”的7家企业中,汉桐集成对监管问询已读不回,或存“瑕疵”;辉芒微科创板转道创业板“二进宫”再折戟,此前“一查就撤”。中信证券此前保荐的IPO、可转债等项目中亦不乏“业绩变脸”与虚假材料等问题,执业质量屡遭质疑。
撤回项目中不乏“一查就撤”、“已读不回”
中信证券撤回的7个IPO项目分别是辉芒微、爱科百发、博纳精密、中国航油、汉桐集成、大族封测、认养一头牛,撤回项目中,不乏“一查就撤”、“已读不回”情况。
7个IPO撤回项目中,有5个项目原拟在创业板上市,2个项目原拟在上证主板上市。这些项目中,有几个被外界认为是带病闯关。比如,认养一头牛,被近1.5万字长文问询,甚至直接被问及是否涉及传销;成都汉桐、中国航油石油,面对首轮问询迟迟没有回复,直接撤销申请。
再如,深圳博纳精密,回复问询时,前后数据自相矛盾;辉芒微电子,三年前第一次申请IPO,一被抽中现场检查就火速撤回申请文件。
在中信证券过往保荐的项目中,也存在执业质量不高,项目业绩变脸、财务造假问题。


从申请受理到终止的半年时间,汉桐集成对监管问询“已读不回”,始终沉默。
2023年6月,深交所受理了汉桐集成上市的申请文件。次月,深交所向汉桐集成发出了首轮审核问询函。然而,面对监管问询,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汉桐集成始终未能作出回复。直至深交所终止文件印发的前四天,汉桐集成才决定撤回申请材料。需关注的是,汉桐集成近几年营收、净利润增长迅猛,主营业务毛利率远高于同业可比公司,但与业绩暴增不匹配的是,作为一家瞄准高精尖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该公司研发占比低,研发费用率明显落后于同业。
“有可能是存在‘瑕疵’,无法回答。按真实情况回复不符合规范要求,按规范要求回复又不符合真实情况,于是只能选择不回复。这也是保荐机构和企业在‘赌’不会问到回答不了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蓝鲸财经记者采访时点评道。
辉芒微则是“二进宫”,但都在关键时刻撤回IPO申请。2021年12月,辉芒微曾在中信证券保荐下申请科创板上市,交表次月被抽中现场检查,随后该公司火速撤回申请文件。2023年5月,辉芒微改道创业板卷土重来,于2023年8月和12月回复了两轮问询,但又于今年1月5日突然撤回申请。
“一查就撤”的前车之鉴,辉芒微新一轮IPO申请也备受市场关注,多个新的风险点亦逐渐暴露出来,包括业绩下滑、核心产品产销率下滑、核心产品毛利率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等。在二轮问询中,深交所还针对公司经销收入真实性开展了犀利的追问。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中信证券“撤单”饱受争议之时,中信证券保荐的拟上市公司联纲光电,又因为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直接跟深交所杠上了……
联纲光电回怼深交所:“同类公司已上市8家,凭什么我就不行?”
主营光电信号传输产品的联纲光电,其IPO申请已经于去年6月被受理。去年7月和11月收到了深交所的两轮问询,今年1月16日,联纲光电和作为保荐人的中信证券都进行了回复。
而深交所已经在1月29日给出了第三轮问询,按理说,就是例行的问询与回复,但没想到,这第二轮问询的回复,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掀起争议。
第二轮问询中,深交所提到拟上市企业技术创新型、业务成长性、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高等问题。
联纲光电从股权结构上看,属于家族企业,公司实控人持股91.34%,再加上配偶持股,实控人家族合计持股达到98%,深交所于是就提出疑问,这要怎么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
联纲光电和中信证券在回复这一疑问时,列举了8家与公司类似存在实际控制人家族持股比例较高,且于近期完成上市的案例,包括鼎龙股份(300054.SZ)、振邦智能(003028.SZ)、丰茂股份(301459.SZ)、华融化学(301256.SZ)、美硕科技(301295.SZ)、威力传动(300904.SZ)、银河微电(688689.SH)、浩欧博(688656.SH)。
深交所则认为“回复内容不够清晰,所涉问题仍未能予以充分说明”,于是拟对联纲光电项目进行现场督导。
就是这个举例子的行为,被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以前都可以,为啥到我就不行”,是保荐机构“逼宫”交易所、“硬刚”监管。


不料,联纲光电给出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里,列出表格,举证称这两年A股上市,控制人和关联人持股高达90%以上就有8家,还有1家高达100%。
这家公司的言下之意就是:“这些企业就能上市,为什么我就不行?”


前几年,国内A股IPO大跃进,不少公司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这回,证监会新领导上任,IPO审核从严,联纲光电撞到枪口上,恐怕只能自认倒霉。此外,有分析称,联纲光电只是一家生产耳机材料企业,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存疑,是否符合创业板高科技定位还在两说。
2024年1月19日,深交所发出了第三轮问询函。事不过三,联纲光电如何回复这份问询函,吃瓜群众都在看。
深夜突发!“逼宫”事件后,深交所决定对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
3月22日晚间,据深交所,联纲光电首发上市申请受理后,深交所已发出三轮审核问询及监管函件,要求联纲光电及中介机构就公司治理有效性、财务内控规范性、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性等事项进行核查说明。
联纲光电及中介机构近期提交了问询回复,但回复内容不够清晰,所涉问题仍未能予以充分说明。为进一步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深交所决定对联纲光电保荐人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


舆论发酵后,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保荐机构在反馈回复中引用类似案例,是很常规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在“怼”监管。
不过,深交所提出现场督导后,3月23日,中信证券也是正常回应,表示将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督导工作,及时报送各类相关材料。
只不过,中信证券的股价似乎就没那么“配合”了。其A股3月25日出现放量下跌,还带动券商板块下挫,港股股价也未能幸免;26日A股和港股股价出现小幅上涨,27日又继续震荡下滑。
被深交所“盯”上后,中信证券有点蔫儿


3月27日,继前一日小幅上涨后,中信证券(600030.SH)股价又出现下滑。
下滑也许源于前一日(3月26日)晚间公布的财报,中信证券2023年业绩和利润分别下降7.74%、7.49%,几块业务中,只有自营业务出现增长,投行业务收入更是同比下滑27.28%。


▲中信证券2023年各板块业绩情况。
证监会3月15日发布多项IPO监管新政,强调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才几天,第一个现场检查的对象就是券商“一哥”,不少股民表示拍手欢迎。
毕竟,中信证券去年保荐的30家上市公司中,有21家破发,今年保荐的项目中,有些更是“一查就撤”,不由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想“带病闯关”。
顶端新闻编辑认为,外界对中信证券的关注,更多可能来自对其过往保荐的IPO项目的质疑。
“带病上市”“一查就撤”,是IPO存在的典型乱象。
顶端新闻编辑查询了wind数据,截至今年3月24日,中信证券共有31家IPO保荐项目,撤否率为22.58%,其中,认养一头牛、大族封测、汉桐集成、中航石油、爱科百发、博纳精密、辉芒微电子等就属于主动撤回。


▲图片来自蓝鲸财经。
在这些主动撤回的公司中,认养一头牛被交易所“48问”,包括是否涉及传销、是否涉及非法集资等。
还有辉芒微电子,2021年12月申请科创板上市,在现场检查中快速撤回申请。去年5月,这家公司又转到创业板申请上市,经历过两轮问询,今年1月,中信证券申请撤回上市申请。
而该公司在第一次撤单时就说过,担心“内控不规范导致IPO被否”。作为保荐人的中信证券,难道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再往前回溯,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的上市项目中,报价之乱、上市后业绩变脸、财务造假等更非个例。
以主营光伏逆变器的禾迈股份(688032.SH)为例,该公司于2021年12月上市,发行价竟高达557.8元/股,是原定股价的10倍。在当时的机构询价中,有基金给出逆天的798元的报价。
也因此,原本只想募集约5.58亿资金的禾迈股份,扣除1.72亿的发行费,一把获得55.78亿募集金。面对多出来的48亿,禾迈股份的管理层都发愁钱要咋用,当然也就愁了一会,上市当晚,就拿了45亿买投资理财。这公司上市前一年的利润也就1亿多,靠利息就能躺平哪!
此外,妖股*ST左江(300799.SZ)已经被证监会通报,其2023年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该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ST慧辰更是连续5年财务造假,包括上市期间、IPO报告期,招股说明书和财报存在虚假记载、虚增收入,被监管责令整改、警告和罚款。


▲2023年各大券商保荐费收入,图片来自大象研究院。
不过,这似乎不影响中信证券收保荐费,2020年收了约23亿,2021年为约38亿,2022年为约45亿,2023年降了一些,但也有约27亿,仍是券商保荐费头名。
风口浪尖中召开中信证券2023年业绩会
3月27日上午,中信证券在香港举办2023年业绩发布会。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总经理杨明辉等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发布会,介绍公司2023年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议介绍了中信证券2023年的经营业绩: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0.68亿元,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197.21亿元,总资产规模达1.45万亿元。


具体而言,2023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营收为152.01亿元,同比下降7.81%;资产管理业务营收为108.46亿元,同比下降10.99%;证券投资业务营收为193.95亿元,同比增长22.97%;证券承销业务营收为62.46亿元,同比下降26.61%;其他业务营收为83.8亿元,同比下降31.05%。


中信证券最新发声:自媒体传播虚假信息与事实相悖
3月28日,中信证券发布关于近期涉及中信证券相关不实信息的郑重声明。


声明中提到,近日,中信证券关注到有自媒体、个人账号等发布和传播有关中信证券的虚假不实信息,相关言论与事实相悖,严重损害了该公司声誉,也不利于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为此中信证券声明称:中信证券始终坚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尊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维护投资者权益,积极履行国有金融企业责任。今后中信证券将一如既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中信证券保留追究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尾声:
根据“第一财经广播”的梳理,中信证券2023年保荐了30家公司,其中已经有22家跌破了发行价,有8家上市首日就破发。例如航材股份,首发价格为78.9元,但上市首日跌幅就达到了19.4%。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23年,中信证券承销保荐纯利润28.1亿元。
收了大把的承销保荐费之后,保荐的企业破发率却如此之高,这着实令人感到惊讶。不久前,会计大V“马靖昊说会计”更是转发了一则消息,文中直言“众多股民要求彻查中信证券”。


股民的质疑之外,中信证券还面临监管的压力。
2024刚开年的时候,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就遭到监管处罚。1月12日,中信证券收到来自证监会的警示函,中信证券保荐的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可转债项目,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当年即亏损、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同日,中信证券两名保代毛宗玄、朱玮也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再看刚过去的2023年。根据行业观察者“公爆基丁”的统计,从2023年初至2023年10月9日,共有82家券商领251张罚单。其中,中信证券以11张罚单成为该时间段领罚最多的券商。光第三季度,中信证券就因为交易系统异常先后被深圳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点名,这在业界也算罕见。


更早些时候,2022年10月,因下属多家私募子公司存在产品审核、公司治理、出资超标等问题,深圳证监局认为中信证券内控机制不完善,对其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行政监管措施。
还有2021年2月,深圳证监局披露称,中信证券在日常经营中对相关业务的管控存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并责令其改正。
这些年,类似的处罚屡见不鲜。尽管如此,有意思的是,查阅中信证券的高管名单,负责把控风险与合规事项的高管薪资并不低。
2021年,中信证券32名高管年度薪酬总额有1.66亿元,人均薪酬520.31万元,排名高管人均薪酬榜第一位。其中,担任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以及法律部行政负责人的张国明,2021年度薪酬是690.11万元,2022年也还有444.64万元。
从最新数据看,2023年,中信证券董监高薪酬总计9463万元。其中,有7名高层薪酬超过500万元。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张国明的薪酬是474万。


看到这个数据,相信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一家头部券商,合规高管又领着高薪,为何还频频出现风控问题?那些触目惊心的问题,这群高管真的毫无察觉?
如果真的毫无察觉,领着大几百万薪酬的高管,又该对谁负责呢?
中信证券常被外界称为“券商一哥”。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证券成立于1995年,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2011年登陆港交所,是国内第一家A+H股上市的券商。客观来说,无论从营收、利润还是各业务指标看,中信证券都配得上“一哥”的称号。它的投行业务承销规模甚至一度超过高盛、摩根士丹利。
“券商一哥”的底蕴依然深厚,但业绩疲态已经显露。
由此看来,中信证券“硬刚”深交所的背后,是对业绩增长的担忧与急迫。在IPO管控趋严的当下,如果撤回的项目继续增加,中信证券的压力只会更大。在这个行业,那句老话依然适用——
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整合自:大河财立方、蓝鲸财经、公司研究室IPO组、无冕财经、中国基金报、中信证券官网、证券时报、第一财经广播)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28A05AU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