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提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9 10:11:2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行至岁末,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再添新例。
2023年12月25日,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在临时股东大会中审议吸收合并蓝田农商银行和周至农商银行等相关议案。
在此之前的12月21日,包括新疆阿克苏农商行、新疆温宿农商行等在内的8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获批合并而解散。
这成为当下中小银行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注脚。
2023年,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三轮下调,净息差下行压力凸显。年内农信系统迎来改革合并潮,还有超百家中小银行股权发生变更。黑龙江、云南、重庆、北京等各地都有银行告别历史舞台。总资产规模近100万亿元的超4000家中小银行机构格局迎来变局。
它们的未来命运备受关注,也与区域经济发展血肉相连。中小银行现在情况如何?未来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资产总额超过100万亿元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业正面临增长、盈利、资产质量等当期或潜在压力,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这其中,外部环境变化叠加自身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让中小银行面临着规模增速下降、盈利能力下滑、不良资产率上升等问题尤为突出。
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作出要求。
日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发布《我国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研究》(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456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中小银行机构4002家,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比为26.8%。经过多年发展,中小银行整体数量和业务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小银行资产总额超过100万亿元。
“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改革走向深入,中小银行的一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同时,数字化转型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挑战增多。”《报告》课题组牵头人,CWM50理事长、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
从内部经营看,尚福林提到,中小银行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传统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中小银行业务以传统信贷为主,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过去,中小银行主要靠做大规模增加盈利,普遍有“规模情结”,个别机构喜欢垒大户。如今,传统靠规模和高利差驱动的盈利模式亟待转变。
“内部积累不足,外延渠道受限,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难度也在加大。” 尚福林说,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2017年以后与行业均值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受近年风险事件影响,社会资本投资中小银行意愿下降。大多数中小银行难以通过上市融资,少数上市的中小银行因股价低,很难在市场上通过增发再融资。
“规模驱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不断演变,叠加客户需求升级,银行业正面临增长、盈利、资产质量等当期或潜在压力。
《报告》认为,银行业规模高速增长引来拐点,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精耕细作替代跑马圈地。曾经“以规模驱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在金融业人士张挺看来,当前我国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五大挑战:其一,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增加,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其二,客户经营知易行难;其三,息差萎缩深度影响经营模式,但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收入结构优化成效不明显;其四,资产质量风险暴露存在滞后性,中小银行经营质量分化已进一步加剧,伴随未知的前景与数字化颠覆效应,多数中小银行面临向下滑落的危机;其五,面临市场利率回落、信贷资产配置增加、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压力等多重挑战,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升温,中小银行受冲击更加明显。
《报告》还提出,不少中小银行规模已经达到其所在区域承载上限,但在业务经营与管理质量方面尚有较多提升点位。这部分机构未来需扭转长期固有的规模情结,注重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提升,实现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银行必须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进行资产投向策略性调整及相应业务模式和能力的转型。” 张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曾经支持银行快速扩张的资产来源日益受到限制,传统制造业、批零业和地产受压降,未来资产的新增空间尚未形成稳定态势。新兴制造业、普惠金融、先进制造、绿色产业、新材料等成为领先机构抢占布局的重点。
他特别提醒,中小银行需要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做好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转型,做好逆周期调节;警惕区域性风险暴露;区域性银行近年来客群不断下沉,同时不断推出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实质风控能力重要性凸显,需打造智能风控,加速数字化转型,并需加强自身资本和风险管理能力。
“中小银行具备决策链条短、船小好掉头的比较优势,可真正将敏捷体现在业务经营、模式变革和能力塑造中。” 金融业人士朱宇则建议,中小银行需回归本源,专注“基础客群”,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聚焦和取舍:区域性银行在所处地域通常拥有庞大的大众客户群体,或与区域性银行“门当户对”(业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可持续深耕的本地客群。
不良资产处置待破局
改革、化险两方面工作一体推进,是确保中小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在此前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国务院明确,要以省为单位制定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
然而,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险,往往面临着不小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由于房地产贷款、行业经济下行等引发的不良问题,仍待借助外力进行“在线修复”。
2023年11月,中国人大网刊登了《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提到,有的出席人员认为,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数据水分较多,未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建议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识别其存在的风险,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夯实资本金,提升抗风险能力,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
在信达集团不良资产首席研究员王洋看来,中小银行受限于服务客群、地域和经营模式等原因,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是从中小银行自身看,中小银行立足当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同时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资产占比较高,导致资产质量较差。而中小银行财务资源不足,对损失承担能力有限,影响不良资产释放和处置。二是中小银行从外部看,中小银行风险处置需压实地方政府责任,而中小银行风险集中在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处置资源稀缺,对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改革化险的外部支持不足。三是从长期看,中小银行可持续经营模式有待重塑,部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存在“前倾后冒”的情况。
“如采用转让方式,在当前经济和资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不良资产价值缩水情况下,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估值分歧较大。此外,部分中小银行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上形成大额风险暴露,银行单独处置不良资产难度大,还可能增加次生风险。”王洋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
他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支持中小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交易模式,通过结构化交易、分期付款、反委托等方式弥合估值分歧,发挥不良资产供需双方处置合力,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二是从债务人角度梳理所涉中小银行资产,支持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对共债资产统筹纾困方案,降低中小银行处置成本。三是在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化解中充分评估对中小银行的中长期影响,避免中小银行成为风险的被动承接者。进一步加强中小银行监管,防范掩盖和转嫁风险。四是客观考虑地方政府风险处置责任与风险处置能力的匹配问题,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能力不足以化解所在区域中小银行风险的,可考虑在对地方政府设立一定约束条件下给予支持,如允许地方政府提供合格抵押品的基础上申请再贷款。五是一体推进中小银行化险和改革,引导国有银行、优质城商行等参与中小银行并购重组和长期经营,赋能中小银行战略制定和经营发展,使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期)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5A05X8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